1/2
《中国》圈粉的第一批观众竟然是他们
凤凰娱乐2022-03-03 15:05:02

作为2020年现象级纪录片《中国》的续篇,《中国》第二季已经开播。相较第一季,《中国》第二季在叙事上做到了继承,带领观众穿越式体验从盛唐拐点到辛亥革命的中国历史;在美学呈现和主题表达上做到了全面提升,拓展出国产纪录片的创作新维度。

《中国》第二季,开播后即以极致的唯美显现爆款相,并迅速引发广泛讨论。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纪录片圈粉的第一波观众,就是专业而严苛的学者专家们,他们以普通观众的角度为这部纪录片带来专业解读:从感知美到感知思想,再到作品对中国精神的充分表达,除了“好看”,更展示着一部纪录片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担当。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宋徽宗与《瑞鹤图》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宋徽宗与《瑞鹤图》

呈现独特视角之下的中国之美

延续着第一季的创作思路,《中国》第二季的创作团队用新颖的视角为观众开启全新的中国历史时空:第一集《惊变》以李白和杜甫为讲述对象,以诗为载体,徐徐展开唐朝由盛转衰的故事;第二集《境界》,描绘了中国古代审美巅峰——宋朝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都以《中国》的豪华班底操刀,以当下最先进的电视手法一一呈现。

大美,是观众对本季《中国》最直接的观感。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陈尚君将其称为“一部从纸上文字升腾而成的纪录片,一场声画交融的视觉视听盛宴,千年诗意流淌而成的文字,融汇成对称饱满的构图,含蓄留白的意境,处处力求彰显纯正的中国古典美学”。在前几集中,杜甫回眸中天空闪现的“安史之乱”的景象,在玉璧上大步流星踏出“冰裂”的宋徽宗,被多元民族文化点缀而成的宋朝集市……这些意蕴悠长的历史瞬间被重新唤醒,赋予观众强烈的代入感。

《中国》第二季中极致唯美的画面,显现了主创团队创作力和想象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在观看后解读道:“在艺术呈现上结合诗意化场景还原、戏剧化角色演绎,并大胆地采用了50格拍摄的手法,在放慢的时空中带领观众凝视、体验历史,也充分展现出中国古典审美气韵生动、意犹未尽的风格,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以大写意的影像展现精美的视听风格和高超的审美价值,是《中国》第二季鲜明的创作特征。开播伊始,观众已经为该片写下点评:“很少能有一部作品如同‘写意’和‘工笔’结合一般讲述历史,太美了!”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表示:“《中国》第二季气势磅礴,充分运用了电视的丰富的影音手段,用形象写活了思想。”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教授关玲则认为:作为文化纪录片,本季《中国》既有情景再现,又不拘于传统的表现形式,画面的戏剧式表演与文学叙事或交集或飘离,自由进行,让观赏思绪在历史与现实中穿梭。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忽必烈和母亲一起送别父亲拖雷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忽必烈和母亲一起送别父亲拖雷

探究中国故事内里的中国之魂

《中国》第二季为观众提供了一次与历史邂逅的良机,这其中有古代集市里的芸芸百姓,也有将毕生抱负投射在写作里的剧作家,还有在一池深潭边凝思的王侯……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时空里,一些关于历史的印证与反思都在那些古今相通的生活印记中生发。而中华民族的思想流变,中国历史深处的力量之源,也逐渐被描摹清晰。

显然,观众从本季《中国》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唯美的图像。“用影像以著史,在写意中写实,全景式对焦中国历史精神谱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认为,极致唯美的画面依旧是这部系列纪录片扑面而来的一大鲜明特色,但它远没有止步于此,“《中国》绝非意图于用繁杂的视听手段将历史再构成一场契合现代审美的影像奇观,而是在精心雕琢‘骨相’之美的同时,不断压实基于文化的意蕴之美。”

《中国》第二季以10集的篇幅,从海量史料中推演出典型的历史细节,在纪录片素材的选择上,兼具了普遍性和代表性,以达到更亲近观众的目的。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让观众觉得“好看并有所思”,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和事的选择。

李白、杜甫、张择端、王希孟、忽必烈、关汉卿、张居正、海瑞、郑和、徐光启、康熙、乾隆、张謇……尹鸿认为,将这些历史人物放置于他们所在历史,使得纪录片在创作上更为灵活而凝练,“通过解读传世作品、关键抉择和思想精华,以点带面、以点连线,彰显中华文明所体现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传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则点赞了这部作品的“平易近人”:“没有难懂的考据,没有繁杂的叙述,只有飞扬的诗意和精彩的故事,每个人都能看懂、爱看。”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乾隆与马嘎尔尼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乾隆与马嘎尔尼

数千年来,中华文明没有断流,这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纪录片《中国》给出的这种打开历史的方式,势必将牵引着更多当代人到历史中去,探寻故事、聆听声音、汲取滋养。国人日益强大的文化自信,必然需要文化作品来梳理和彰显。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珍认为:纪录片《中国》就是这样一部用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写就的思想史,一个用极致的“中国美学”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范例。

“通过一部作品感知中国精神,解读何以中国”,这是《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中国文化报》社编委曲晓燕在观看本季后由衷感叹:“这部纪录片播出之际,奋进的中国一步不停,继续在历史长河中划出耀眼轨迹:古都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世界;全民进入防疫的第三个年头,坚忍依然……”她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纪录片《中国》的可贵之处在于: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试图描绘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整个图景。何以中国?我们知道,我们懂得,我们前行。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