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人世间》让我们再次看到了确定、美好和温厚|《人世间》收官②
周到2022-03-02 19:07:38

观众用了33天时间,跟“周家”人一起度过了跌宕起伏、悲欣交集的50年,今晚迎来了年代剧《人世间》的收官。

《人世间》吸引观众的元素当然可以说出来很多:扎实的原著故事,精彩的改编创作,充满年代感的服道化,以及无论大小角色演员全部演技在线,等等。

但是,一部剧之所以能够打动那么多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连续一个多月贡献各种热点话题,一定有它更为内在的、普遍性的东西。

这个东西很可能就是:在一个越来越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电视剧《人世间》让我们再次看到了那些可确定的、美好的、温厚的人、事、情。

早在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推出《不确定的时代》(the Age of Uncertainty)一书,用“不确定”来形容世界之从充满确定性到游移难定。

之后,“不确定”频繁地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们的笔下出现。上过《奇葩说》的刘擎教授换了个字眼,将现在、当下,称为“纷争的年代”。

对每个单独的个体来说,能够造成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说之前还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那么近在眼前的新冠疫情、乌克兰战事,则实实在在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感受到了“不确定”。

“不确定”,以命运多舛的悲剧表象,在《人世间》的众多角色身上一再上演:大哥“周秉义”一心想让“光字片”的老百姓们走出贫困,却身患绝症;二姐“周蓉”为了真爱远赴贵州,甚至不惜与家庭断绝关系,却获得丈夫移情别恋;年轻美丽的“郑娟”遭强暴,“周秉昆”失手造成“骆士宾”伤亡入狱,“国庆”父亲被冻死,“赶超”患尿毒症卧轨,“周楠”在美国遭枪击……

《人世间》引发的每一次“破防”“哭死”,都伴随着“为什么好人偏偏没有好报”“那谁还要做好人”的质疑。

在这方面,长跨度的年代剧显示出了强大的说服力。因为它并不只是呈现给观众一个人某一时刻幸福或悲惨的横截面,而是将这个人很多重要时刻的横截面串联起来,详细地告诉观众:这个人来自于怎样的背景,做出过怎样的选择,付出过怎样的代价,最终成为了怎样的人

无论是周家父母,还是他们的三个子女,还是“光字片”的平民百姓们,其实都用他们的人生佐证着人世间最朴素的道理:既然“不确定”总是在所难免,我们也只有好好珍惜那些“确定”的人,秉持“确定”的道德,做“确定”的事情,然后成为“确定”的自己。

因为能够支撑我们面对、消化、最终度过种种“不确定”的,只有“确定”。

父亲“周志刚”是三线建设工人,三五年才能回家探亲一次。妻子中风瘫倒在床,只能靠小儿子“周秉昆”照顾。但他可以确定的是,他的家就在那里,“光字片”的小屋一定会等他回来;妻子生病之后忘记了很多事情,却依然能在他进门的时候,拿着照片反复确认,温柔地叫一声:“他爸。”

“周秉昆”失手将人打死,入狱9年,“郑娟”一个人带着儿子艰难度日。朋友们问他需不需要关照家里,“秉昆”说:这不是一天两天,这是九年的事儿呢。——他知道妻子肯定很苦,但也同样确定妻子不愿意接受同情的帮忙。拿同样的话问“郑娟”,她果然给出了连字眼都几乎相同的答案。“秉昆”出狱那天她没有去接,但在“秉昆”进门时,她轻轻一句抵得上千言万语:“回来了。”

“不确定”就像风筝,但只要有根线牵在“确定”的人手里,好像再颠沛流离的人生,都会觉得尚有归途。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确定”都那么确定,但愿意相信并求证成功的过程,依然是善的、美的、动人的。

“秉昆”入狱9年,“郑娟”从未向做市长的大哥“秉义”求助。“秉昆”出狱后跟大哥喝酒,醉醺醺地被大哥送回家时,“郑娟”才问了一句:你做那么大的官,你当时怎么就不能帮帮他?“秉义”回答:如果我们哥俩只能活一个,他活,我死,没问题,这是我能说了算的事情;但有些事情,不是官大就能说了算的。“郑娟”立刻释然——她其实也不是要问责,她只是确认过了哥哥对弟弟,并非无情。

所有的“确定”,总是从“有情”而来。它并不局限于父母、爱人、亲朋好友,就像“秉义”一心想让“光字片”脱贫,就像年轻的“周聪”也延续了父母的善良和厚道。

“于虹”想要“郑娟”的另一套小房子,而这套小房子原本是要留给儿子“周聪”的。但“周聪”一听,立刻就说:那就给阿姨吧。因为自己还年轻,但于阿姨经过了这么多磨难,她要出什么事,自己的父母肯定是不会开心的。——对半生风雨的“秉昆”和“郑娟”来说,这是比孝顺更难能可贵的回馈。

前段时间,“这人能处”的句式被各种花样翻新。为什么“能处”?因为可信、靠谱、确定。

为什么“能处”难得?因为“不确定”太多,因为我们几乎都曾在“不确定”“不靠谱”的人或事上栽过跟头。

我们无法改变、无力抗衡的“不确定”太多了;但一定有一些“确定”,是我们可以期待,并应该为之努力的吧。

比如善良、诚实、厚道;比如公平、正义、责任;比如坚持、努力、并懂得感恩。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结尾处,陀思妥耶夫斯基给出这样的叮咛:

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其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

这句曾被无数读者引用、背诵的句子,现在依然是有指导性的、有意义的。

毕竟,我们都生活在人世间,我们都是最普通的世间人。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孙立梅

作者:孙立梅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