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三月到,春潮迷雾出刀鱼!人工养殖为主的江刀,能否复制这“江中最鲜”时令菜
上观新闻2022-03-01 21:01:00

“扬子江头雪作涛,纤鳞泼泼形如刀。”3月到,长三角的味蕾正寻觅春天的美味,江湖上又开始脑补“春潮迷雾出刀鱼”的印象。

事实上,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的日子,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也刚满一年。不论长江“江刀”还是太湖“湖刀”均在禁捕红线之内。

因此,淡水刀鱼的市面上,人工养殖才是绝对主力。那么,这样的刀鱼能否复制出堪称“江中最鲜”的时令菜?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沪上水产专家。

【“户口”决定“身价”】


物以稀为贵,刀鱼的鲜美,到底“值”在哪?更准确地说,“户口”在长江口以西的刀鱼,才算得上江鲜美馔的上品。

本质上,刀鱼是长江洄游刀鲚,在江中出生,之后往下游降海生长,再上溯回到江中繁殖。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刘其根解释,刀鱼洄游长江之前,在海中生长较快,积累着大量能量,就是为了“万事俱备”。从长江口往上游“回家”的过程中,刀鱼并不摄食,其实就把自己身体“锻炼”到了最佳状态。

刘其根向记者介绍:首先,长距离“体育运动”,让刀鱼们燃脂耗能;其次,从咸水到淡水,体内进行渗透压调节,也消耗着能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刀鱼性腺发育完成。因此,产卵前的刀鱼可以说是最符合人类口感的,若一再往西跋涉,体能消耗过大,可能状态又不如前。“别小看刀鱼产地不同,从蛋白质、脂肪到碳水化合物的生化组成方面,各种含量差异非常大。”刘其根认为,这也就是“海刀”时期的刀鱼,与“江刀”时期的刀鱼在品质与价位上的差别所在。

那么,所谓“湖刀”呢?湖刀实际上是在太湖等湖泊中“陆封”的刀鱼,而“陆封”也是洄游生物较为普遍的生物学现象。也就是说,在分类学上,这种刀鱼的全部生活史均在湖中,不属于出海溯江的“流动人口”。终生以湖为家,也就不存在能量积累和消耗的大进大出,在体质和营养方面就在“江刀”之下了。

“江刀”(上图)与“湖刀”(下图)

【选育正宗“长江种”】


在上海海洋大学与长江办合作的农业农村部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中心常务副主任潘迎捷表示,长江口是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的重要组成,是许多珍稀洄游性水生生物的生态敏感区、关键栖息地和重要洄游通道。

最严“禁渔令”之下,理论上号称长江“江刀”、太湖“湖刀”的水产品,可能涉嫌违规非法的渠道。当然,不排除少量来源于钱塘江甚至瓯江等流域的刀鱼,以及安徽等地湖泊的刀鱼。

不难想见,作为市场主体的人工养殖刀鱼“对标”的也是“江刀”这样的高品位品种。这方面,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是国内率先突破刀鲚人工养殖技术的科研单位,所选育的苗种正是正宗的“长江种”。而这样的小江刀,同样在淡水区进行人工养殖。出于对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国内包括上海在内的刀鱼人工养殖场实行行业许可制且为数不多,每一片鱼塘均需具备渔业资质并置于监管之下。

实际上,人工养殖同样可以控制好饲料投喂、水体环境等生产要素,有效避免水体污染、富营养化等不利因素,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当然,目前刀鱼人工养殖成功市场化,但起步较晚也并未成熟,尚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刘其根直言,眼下,人工养殖的淡水刀鱼与自给自足的天然刀鱼相比,品味恐怕不会完全一致,但相信同样具有较好品质。

根据养殖经验,刀鱼小苗在淡水生活的首年,与自然界生存条件基本相符;而到了次年,则可能生长放缓。为此,水产专家正不断攻关,比如按其生长规律,在一定生长期内人为组织刀鱼降海,形成人工渔场,之后再回归江湖,从而更好“修身塑形”。同时,饲养中尝试将小虾等加入刀鱼们的营养配方表。产学合作不断提升人工养殖刀鱼品质,实现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共同服务“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