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当代知名美学家、浙江大学著名教授潘立勇去世,年仅65岁
橙柿互动客户端2022-03-01 00:01:00

2月28日下午,浙江大学著名教授潘立勇因病去世,年仅65岁。

晚上,浙大哲学学院(筹)鲁平副书记说,听说了潘立勇教授因病去世的消息,大家都非常震惊和伤心。

潘教授的一位博士生说,今天知道潘教授去世的消息,大家都非常悲痛。潘教授是因为罹患胰腺癌去世的。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潘教授已经跟病魔搏斗了一年多时间。

“潘老师平时是一个对学生非常亲切的人,人很风趣,不拘小节,有一种魏晋的名士风度。但他在学术上又非常严谨,完全跟他生活中轻松愉快的风格不同,在治学的时候一点点细节都不放过。接下来,我们这些学生和潘老师的挚爱亲朋,将举行简单的追思会,追忆潘老师的学术成就,他的一生。”

潘立勇教授,1956年生,浙江慈溪人,当代知名美学家。浙江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南京大学文艺学硕士、复旦大学美学博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项目“宋明理学与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研究”(20&ZD046)首席专家。

始执教于浙江大学中文系,现任浙大哲学学院(筹)教授、博士生导师,

并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曾为英国伦敦大学、杜伦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并多次出席过国际学术会议。迄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五项,重大项目一项。主编各类书籍数十种,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奖项,并乐育英才,广树桃李,堪称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之一。

浙大哲学学院(筹)介绍了潘立勇教授的学术经历。

潘立勇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化哲学的研究,尤其擅长宋明理学美学研究,是此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潘老师便开始了相关探索。1984年,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他便以朱熹的美学思想作为毕业论文选题。80年代末赴浙大任教后,潘老师发表的论文《朱熹美育思想初探》(《孔子研究》1989年01期)、《朱熹“文从道出”说新探》(《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06期),是其初步研究成果。1992年,潘老师以“朱子理学美学及其现代意义”为题目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获得了专家们的首肯,其中叶朗先生尤多鼓励。

此后,潘教授不断深入朱子理学美学研究,并创造性地将其与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1999年,潘教授“十年磨一剑”的理学美学标志性成果——《朱子理学美学》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该书近50万字,通过对理学美学的论辩及其重要价值,对朱熹理学美学思想中的审美本体论、艺术哲学、山水美学、审美人格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该书获得浙江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理学美学的公认入门经典,并被张立文教授、蔡方鹿教授等朱子学研究权威评为20世纪朱子学研究第三阶段代表性成果之一、朱熹《诗经》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此外,潘教授的论文“朱子理学美学与德国古典美学之比较”(《文艺研究》2001年03期)也获得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2)。

在开拓理学美学的同时,潘教授又开始尝试其重要分支——心学美学的研究,

并以王阳明为其切入点。他的《阳明心学在美学上的意义与影响》(《文艺研究》1995年01期)成为国内最早的王阳明心学美学研究论文。

1996年,潘老师申报的“阳明心学美学与明清美学思潮”获得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

2003年,潘教授的博士论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获得复旦大学的答辩通过及好评。同年,潘教授申报的 “阳明心学美学研究:从本体工夫论切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此后,潘教授陆续发表了多篇阳明心学美学研究论文,获得学界关注。

2010年,他的又一力作《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国内外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探讨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的著作,该书在深入研读阳明心学和相关典籍的基础上,广泛吸取海内外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阳明心学所蕴涵的美学智慧做出了具有现代视野的解读。

在研究朱熹理学美学、王阳明心学美学的过程中,

潘教授自然地将其学术视野逐渐拓展到整个宋明理学范围,

试图挖掘宋明理学对整个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96年,潘老师申报的“宋明理学美学的人格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获得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同年,他申报的“宋明理学与人格美育”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以上两个项目的最终成果——专著《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由人民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底,由潘教授主持申报,国内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课题“宋明理学与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研究”获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

该课题的宗旨是通过探讨中国传统心性哲学整合与超越者宋明理学及其美学的理论品格,分析其对中国传统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影响,在历时性的脉络和同时性的维度把握中西哲学、美学话语体系的差异,并从中汲取有资于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资源和智慧。

课题的亮点在于其比较视野和转化建构(宋明理学的现代转化与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研究)努力,它标志着潘教授正引领学界同仁朝着理学美学的纵深发展,朝着经世致用的目的前进。

除理学美学领域之外,

潘立勇教授还是一位美学史论家。

他对中国美学史(尤其是宋代美学史)有着长期关注,与弟子合著有《中国美学通史•宋金元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该书由北京大学叶朗教授主编,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美学通史。

潘教授同时也是当代休闲美学的最早开拓者之一,

他与同仁在浙江大学自主设立了国内首家“休闲学”博士点,并大力弘扬休闲美学这一交叉学科,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主编有多种相关著作。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