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东方时评|求职“35岁门槛”该拆了
东方网2022-02-28 09:12:32

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建议,逐步放开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倡导全社会招工消除职场年龄岐视,帮助再就业人群打破35岁年龄限制。蒋胜男表示,35岁处在就业盛年,“刚毕业工作几年,结婚有了孩子,父母可能已经退休,正好是最需要用钱的时候。” 公务员考试取消35岁门槛限制,将对全社会起示范性作用,成为社会组织、个体行为的参照准绳,有利于解决就业市场年龄岐视,对于全民生育婚恋养老和社会心态都有着巨大影响。

这不是蒋胜男第一次提这个建议。去年3月7日,话题#建议公务员考试打破35岁门槛#冲上热搜第一,就源于蒋胜男的这条条建议。而在此之前,也有多位代表委员建议逐步放开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在媒体发起的一项投票调查中,70%的网友投票支持这一建议。年年提的公务员考试“35岁门槛”到了该落的时候了。

《公务员录用规定》第十八条明确,报考公务员年龄应当十八周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经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调整。这个规定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必要打破门槛,逐步放开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

首先,“35岁门槛”不符合中央关于干部选拔工作的“不唯票、不唯分、不唯GDP、不唯年龄”四个不唯要求。年龄和能力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所谓35岁考进来的人,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照顾家庭,会影响到工作效率的提升;身体的各项机能下滑,不能承担加班、熬夜的繁重工作压力;可能很快就面临晋升的天花板,也很快就没了积极奋斗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在政府机关变相养老......这些理由更多是经验主义之谈,既缺少科学的数据分析,也从来没有实践证实。退一步说,即使存在“35岁惰性”,那也是管理制度的问题,而不是年龄的问题,创造公平竞争比年龄限制更能激发创新活力。

其次,“35岁门槛”不符合人力资源配置发生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已无悬念,而年轻人力资源无限供给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而青年人的择业观在变化,更多青年人已经不再把公务员作为就业首选。报考公务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已经不能满足有为政府高质量管理服务的要求。

再次,“35岁惰性”不利于人才的优化配置。35岁到45岁的人,仍然是年富力壮的时候,是社会的支柱。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对社会治理的思考,都有独到的视角。这些人和青年人组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政策设计实施的完善化、精准化和公正化。同时,放宽“35岁门槛”对企业招聘也能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可以缓解35周岁职场“生死线”的焦虑。

最后,“35岁门槛”不利于调动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半月谈在基层调查中发现,许多年轻的公务员在基层工作时之所以没法“安下心来”,过于严格和偏低的年龄要求是很重要的一个现实原因。一些新入职的基层公务员早早地把重心放在了备考之上,到基层不是想着怎么更好地开展工作,而是考虑如何留足备考的时间。

事实上,近年来,“35岁门槛”已经在一些地方出现松动。有部分省市,已经在省(市)直遴选时,将年龄要求调整为40周岁以下,实际推行中基层反响很好2021年的乡镇公务员考试,一些特殊岗位要求考生的年龄可以放宽至40周岁;国家对于2022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放宽到40周岁以下;山东这些年的事业编考试,普遍将年龄放宽到40周岁......相信随着各地高质量发展,“35岁门槛”会更加松动。与其让各地小心探索,还不如大胆放开限制。比如,放宽到42--45岁,至于政府可能担心的退休金和工龄问题,只需要拟订社保接轨方案即可。

作者:丁慎毅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