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每个节气该吃些啥?节气里的食物“馨香”,提醒人们顺应自然
上观新闻2022-02-27 08:43:39

“雨前香椿嫩如丝”“清明螺,赛肥鹅”……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有着家常文化的一面,关于节气食物的歌谣、谚语流传民间。各节气应该吃什么、注意什么,作为中华文化的生活密码,二十四节气深谙大自然语言,用食材的方式感知季节的变化,提醒着人们顺应自然。节气里的食物“馨香”,你都了解吗?

春季“五辛”散伏气

“在中国传统的表述中,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坐标都不是形而上的、数字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郗文倩告诉记者,它们是和播种、劳动、繁衍联系在一起的,可观可感,非常细腻。比如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有一首童谣“惊蛰过,暖和和”,说明到了惊蛰,春天才算“坐稳”。

对老百姓来说,二十四节气很接地气,他们更擅长以时令小吃等来强调节令的到来。汉代农书《四民月令》说立春要“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也记载立春以后要吃“五辛菜”,即葱、蒜、姜、韭、芥等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

“古人讲五行,人体五脏经过一个冬天,积储了许多陈旧秽气,春天到来,要借自然之新鲜生气将其泄发。”郗文倩说,所以在大地回春之际,要食辛温食物,发散藏伏之气。“五辛”谐音“五新”,亦可讨个好彩头,现在南北方流行的春卷、春饼都是其流波余韵,咬春、尝新也是春季饮食的主要方式。杜甫在《立春》诗中曾写下“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至今伴随着春饼之味令人回味。

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的代表食物。比如,春季里的惊蛰意味着仲春时节开始,人们为春耕忙碌,民间讲究在惊蛰时吃梨,或者吃炒豆。而清明的时令饮食有清明团、乌饭(又称黑饭)、清明茶等。清明团是用清明时节生长的艾蒿等与糯米饭揉制而成的,在六朝时已出现,每一口都是山野之味。清明节时,在南方地区有一种特制的黑饭,明清时期的宁波人称为“青糍黑饭”。饮茶的最好季节是春天,带露的明前茶又是茶中的珍品。

再如,谷雨时节食香椿,民间有“雨前香椿嫩如丝”的说法,香椿是谷雨节气的好食材,清热解毒,润肤明目。

夏日苦味“甜如荠”

夏天是高温潮湿的季节,春风渐止,杨花柳絮不再,使得夏日里的食物带了许多“清凉味”。

从气候特征来看,立夏说明天气有越来越热的趋势,而小满和芒种以后,全国各地才渐次进入夏季。“古人对苦味情有独钟。”郗文倩说,从物候看,小满之日讲究“苦菜秀”。中国传统饮食中对苦味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苦味野菜的情感。

读《诗经》,会发现里面谈及野生草木百余种,大都和吃食有关。很多诗篇即以采摘野菜作为诗意的起兴和过渡,如《诗经·采苓》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七月》咏“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其他如采蘩、采薇、采苓、采葛、采蕨、采葑等,都是如此。

苦味,在口感上等同于药味,传统中医认为苦味食物都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食物的获取和制作逐渐发酵成文化,为中国人品味各自人生况味,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语境。”郗文倩举例,《诗经·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意为谁说苦菜味最苦,在我看来甜如荠。苏轼一生数次被贬,发配蛮荒之地,日常以根茎野菜为食,曾作《菜羹赋》,“在苏轼笔下,这些溪畔泽旁的野菜清醇甘美,烹调食用的过程闲适风雅,如果没有以苦作乐、坚毅达观的人生态度,又何来如此诗意的体验。”

夏季各节气的食事亦各有讲究。如立夏是健壮身体的节日,饮食有强身助力的象征意味。吃立夏蛋是民间立夏强身的风俗,浙江新昌人立夏日还吃健脚笋,意味着会强健脚力。立夏还有养颜的说法,以李子泡酒可以养颜,尤其适合女性服用。过了芒种,长江中下游地区陆续进入长达一个月的梅雨季,天气潮湿闷热,此时梅、杏、杨梅、桑葚已成熟,是时令的好风味。再比如,夏至是极热的时节,俗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秋天食瓜要“咬秋”

秋季,属于阴气生长的季节,秋风起,天转凉。秋季的时令食材和春夏又不相同,更多为下一季的冬寒贮备能量。

立秋的节气只是一种“立意”,那时还在伏天中,并不代表秋季的真正降临。《诗经》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这里的七月是指农历七月,此时立秋,人们要吃秋瓜、秋桃等“咬秋”,用来保健和避疫。清代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代北京人在立秋日全家要同食西瓜、茄脯,秋后可避免暑热痢疾生发。吞服赤小豆,也是立秋时的保健习俗。

立秋尚在盛夏时节,而处暑才真正送来了一丝凉爽的秋风。“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时农活较忙,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江南地区还可以采莲蓬,将莲心剥出,果实的清甜中有一丝苦涩,这是自然的味道。

“白露身不露”,白露节气昼夜温差加大,南京人这天会泡白露茶,苏浙地区会喝白露米酒,而浙江温州会用“十样白”(十种带“白”字的草药)炖乌骨鸡,还有不少地区有白露食桂圆的传统。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是昼夜均等的一天,寒暑平衡的中间点,是“平分秋色”之时。秋分有吃汤圆、竖鸡蛋等习俗,它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到了寒露、霜降,天气越来越凉,人们有饮酒、登高、吃芝麻、吃柿子、煲羊肉等习俗,为冬天收藏做准备。清代北方地区在霜降期间还要吃迎霜粽、迎霜兔。迎霜兔是野兔,明代宫廷中结合重阳节,登高以外还要吃迎霜麻辣兔。

冬季贮藏待来年

古籍《群芳谱》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经过一年的春种、夏长、秋收,到了冬季的小雪节气,就进入冬藏。与前面三季相比,冬季缺乏大自然的馈赠,民间一般以腌菜、腊肉等形式贮存冬季食材。

郗文倩介绍,腌菜在古代叫菹,制作历史可上推到西周。周代“菹”菜很丰富,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七菹”,即韭、菁、茆(莼菜)、葵、芹、苔、笋。腌制方法和现在略有不同,将各类蔬菜用刀粗切后拿酱醋拌和,再装坛装罐保存,类似今天的酱菜做法。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人的墓葬,其夫人辛追墓中就曾出土一大口罐豆豉姜,大口罐出土时由草和泥填塞。中国幅员广阔,纬度跨越大,各地气候物产差异都很大,腌菜技法各不同。相同的是,只要是地里生长的,辣椒、茄子、蒜头、萝卜、豆角、黄瓜、生姜、白菜……基本都可腌制。

“除了腌菜,冬季也是加工腊肉的好时机,故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说法。”郗文倩说,腊肉、腊肠主产地大都在长江以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贵等地最普遍。往北,冬天天寒地冻,冬肉食放置户外,自然冷冻,也就不多考虑如何保存的问题。再往南,冬天气温高,也不宜腌渍腊肉。

“制作腌菜、腊肉,不仅仅是制作越冬食物,也是酝酿、保存、传承一种生活态度。”郗文倩说,冬季是收藏的季节,人们需要顺应自然休整调节、滋养身心。“即便在现代,也有很多方式让自己慢下来,比如慢跑、太极、瑜伽等慢运动;慢食,以和缓的步调去培植、烹煮、品尝和欣赏美食;安静地阅读、思考、写作等,找回生活本味,期待来年春的到来。”

(文内图片来源:新华社)

作者:彭薇
选稿:曾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