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迪士尼这只粉色小可爱的原型难道是它?赤狐了解一下
上海发布2022-02-26 17:59:44

人见人爱的玲娜贝儿你认识吗?你知道这只粉色小可爱的原型吗?是藏狐、沙狐还是赤狐?跟着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介绍,一起来了解↓

根据迪士尼官方的解释,玲娜贝儿是像侦探一样热衷于解谜,拥有丰富自然知识的粉红狐狸。

01

狐狸

狐狸是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狐亚科的动物,这可是一个大家族!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它们的身影:活跃在北极圈的北极狐,分布在美洲的灰狐,沙地生活的沙狐,而我们的贝儿是哪一种呢?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狐狸种群的照片:

藏狐Vulpes ferrilata ——不像

藏狐

沙狐Vulpes corsac——不像

沙狐

赤狐Vulpes vulpes——红棕色的毛发,尖尖的耳朵

从颜色和长相来看很可能就是它啦:中国分布最广泛也是数量最多的物种,也是传统文化作品中有着一定象征意义的动物。

赤狐

02

赤狐形象的演变

上古时期,狐狸在中国曾被作为部落图腾崇拜,狐狸出现在纸面上的记录也和中国历史一样久远。人们想象出的各种狐狸造型也基本上都源于赤狐。

早在先秦时期,《山海经·海外东经》就曾经提到有书云:“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孔子及其弟子所著《孝经》曾记载:“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汉代,赤狐在中国的主流文化里被传为祥瑞之兽,象征多子多孙和帝王之兆。

晋代《山海经》的注释者郭璞,曾写下著名的《九尾狐赞》“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祥见,出则衔书,作瑞于周,以标灵符。”据说九尾狐可幻化为美男美女,颠倒众生,每条尾巴都有不一样的法力。

但自东汉、魏晋南北朝开始,赤狐形象逐渐被妖魔化,有关于此记载,最早见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书中这样说:“狐,妖兽也,鬼所乘之。”

这一时期,由于国家连年战乱、宗教文化的兴盛及野兽食人的特性,人们开始相信物老成精,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纣王的妃子被说成是九尾狐,此种说法也传到日本。

到了明清时期,狐妖故事更加繁盛,仅仅蒲松龄所创作的《聊斋志异》就有近百篇写狐女故事,塑造了小翠、青凤、莲香、辛十四娘等令人印象深刻的狐女形象。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清宫兽谱”展也有关于赤狐的文化形象与民间故事。

03

赤狐的习性

形形色色的传说实际来源于赤狐固有的生活习性。它们听觉、嗅觉发达,习性机敏、狡猾,而鬼怪传说中“墓地附近游荡的发光眼睛”,实际是因为赤狐眼球底部反光极强的特殊晶点能够把弱光集中反射出去。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赤狐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吧!

赤狐,食肉目犬科动物,体型算不上大,和中型犬的身材差不多,赤狐的毛色因季节和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变异,一般背面棕灰或棕红色,腹部白色或黄白色,尾尖白色,耳背面为黑色或黑褐色,北方地区的赤狐毛长而丰密,是为了抵抗寒冷的天气,而广西所产毛则薄而短。

赤狐的听觉、嗅觉发达,性狡猾,行动敏捷,喜欢单独活动。通常夜里出来活动,白天隐蔽在洞中睡觉,长长的尾巴有防潮、保暖的作用,但在荒僻的地方,有时白天也会出来寻找食物。

它的腿脚虽然较短,爪子却很锐利,跑得也很快,追击猎物时速度可达每小时50多公里,而且善于游泳和爬树。

赤狐的食物种类是十分多样的,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或腐尸为食,鸟类和植物果实为补充,根据地区不同存在差异,主要受食物资源的多少及可获得的难易所影响。

04

有趣的捕猎方法

赤狐的跳扑是一种特殊的独门绝技,冬季寒冷地区的地表会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赤狐为了捕食在雪下行动的鼠类动物,会凭借超强的嗅觉和听力捕获食物的位置,头朝下一插,把猎物牢牢抓住。

05

赤狐在中国

赤狐在中国的分布相当广泛,除了台湾岛和海南岛,所有省份都有赤狐的踪影,但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赤狐的生活空间也被压缩。

2021年,在农林业部门调整后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赤狐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国内对野生赤狐生境选择的研究及种群存量研究并不多,相关的学术论文较为有限,但从新闻和网络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赤狐的踪迹。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截图

06

赤狐在全球

赤狐分布在整个北半球,包括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北非部分地区。在过去的几百年时间里,城市化逐渐兴起,自然区域在慢慢减少,城市里的动物种类也随之减少,可赤狐却在城市中站稳了脚跟,找到了适宜的生存方式。

赤狐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以英国为代表,几百年来,赤狐占领了乡村或城市的绿化带。它们改变了生活方式,成为了人们的动物邻居。

在农村生活的狐狸,习惯凿穴而居。而城市的选择机会较多,它们通常以更为省力的方式寻找人工“洞穴”,比如垃圾场、废弃的下水道等。

其次,它们的饮食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人类的食物残渣很容易得到,它们大肆捡拾人类的剩饭,放弃去较远较开阔的地方捕猎,这些不受时间和气候影响的食物来源让城市中的赤狐大规模增长,人与赤狐的矛盾也与日俱增。

所以,如何处理好在城市中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至关重要。

作为城市的主人、动物的“远亲”,每个人都可以践行“动物友好型”的生活方式,提高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知,增加对自己身边动物邻居的了解,学习与它们和平相处,减少对动物的打扰。

07

赤狐在身边

赤狐的身影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各个展馆都有出现,有皮张标本,也有骨骼标本,还有照片和科学绘画。

或许是赤狐还算常见,自博馆里的狐狸皮张标本是北极狐的。说不定在你回家的路上,就能看到赤狐这个小家伙的身影。

上海自然博物馆B2缤纷生命展区赤狐的骨骼标本

如果你在野外或者城市遇到它们,请不要靠近,立刻报警,会有动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来带走它们。

选稿:李婉怡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