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大到建筑物,小到窨井盖,数字孪生城市让一切随时可“现”
浦东发布2022-02-21 12:13:37

8924幢建筑物、近10万个城市部件、一个可视化的数字沙盘模型……这些都可在花木街道城运中心的大屏幕上呈现,而它有一个更加精准的称谓——数字孪生城市。这套系统诞生于疫情防控初期,如今服务于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深挖数据金矿、平衡成本效益,探索实践了城市治理的智慧赋能。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袭来,各个居民区纷纷挂起“房态图”,开展精细化的疫情防控。花木基层一线同样开展了大量数据排摸和筛查工作,为了有效运用这些来之不易的数据,花木与上海市测绘院、脉策科技(城市数据团)合作,建设了一整套可拼贴、可叠加、可成长的数字化平台,那便是花木数字孪生城市。

经过近两年的完善,如今数字孪生城市已经充实了大量数据。辖区内8924幢建筑物与大小道路、公园学校、河道水体等,已在数字孪生城市内按照真实位置与形状,以小比例完美呈现;窨井盖、电话亭、市政箱体、路灯立杆等10大类设施设备,近10万件,构成全景沙盘图,能在数字孪生城市中随时查看。

这套诞生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系统,在去年花木部分小区闭环管理工作中得到了检验。花木社区城运中心副主任张利俊说:“收到闭环管理指令后,我们立即提供了相应小区精准的地形图,方便新区疾控部门第一时间研判,规划小区出入口、核酸检测点、工作人员休息区域等空间;同时我们拥有小区沿街店铺所有店面负责人、店员的联系方式,第一时间通知他们集中隔离,节约了大量时间。”

张利俊表示,数字孪生城市事实上建成了2座城市。“看得见的城市”即花木街道的高精准度数字沙盘,大到楼宇、公园,小到电线杆、窨井盖,都能在实际位置一一对应,并附有唯一标识号码,可以挂接数据赋能街道精细化治理。

“看不见的城市”则是这些肉眼可见的建筑和城市部件背后所映射的数据信息,是支持“看得见”的孪生城市发挥作用的数据底座。其中包括了建筑本体的信息、居民楼宇的人员信息、商务楼宇中的企业信息、沿街商铺和商圈中的店铺信息等,这个数据底座越厚实,能够搭载在其上的应用才能更丰富。

以居民楼为例,数字孪生城市内的居民楼都已实现“一户一档”和“一人一档”的管理,并有500多种个性化标签,其中包括党员、志愿者、高龄老人、未成年人等,通过数字孪生城市系统可以一键筛选、可视化呈现。在去年闭环管理工作中,小区内可调动的志愿力量、需要重点关注的困难人群等群体,通过系统被第一时间统计出来,提供给相关部门参考。从结果上来看,志愿者力量被迅速调动起来,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而独居老人、纯老户等需要重点关注的居民,也全程得到社区的帮助。

通过数字孪生城市,花木的城市治理已经愈发智慧化。近年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是一项民生热点,在这项工作的前期意向排摸环节中,花木也运用了数字孪生城市系统。每幢居民楼入口处都张贴了二维码,居民可以扫码进行意向征询。而统计结果均被汇总到数字孪生城市新搭建的功能板块中。

“如果系统发现一幢居民楼80%以上的居民都有加装意愿,便会将这幢楼标注出来,我们可以提醒居委社工及时上门开展后续工作,这样数字化的‘广撒网’,有效降低了基层社工的负担。”

而对于辖区内绿化树木的智能管理板块,除了绿化养护功能外,还有助于防台风工作。数字孪生城市收录了大量树木的种类、胸径、树龄等数据,并在去年台风期间,录入了发生倾倒问题的树木。两份信息对照比较后,系统能够根据台风等级与树木整体状况,预测潜在的倾倒风险,提示养护人员及时介入。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实际需求增加新版块,反映了花木数字孪生城市的底层架构思维——“花开谢,木长存”。这句话的前半句,将各类功能板块的增减比喻成花的开谢,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替换;而“木长存”指的是数字孪生城市的数据主干将不断充实成长,并且随之愈发智能、高效。

“我们正在打造一幅新的数字孪生地图,融入花木辖区的地下空间,包括地下管线、民防设施、地下停车库等,这些数据的数量非常庞大,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维护更新,我们将持续努力,让数字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张利俊说。

赵天予

作者:赵天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