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高玉华:拒绝百万年薪,三次申请延期服役,被誉为大山“兵王”!
央广军事2022-02-14 14:44:13

央广网2月14日消息 (记者李晓波 山森淼 程成 陈兵)高玉华,河南驻马店人,1972年出生,1990年3月入伍,1992年12月入党,现任战略支援部队某大队技师,一级军士长。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深山勤学苦练,精通50多种装备的操作与维修,参与编纂专业教材10余本,培养专业技术骨干500多人。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2次,2次荣立二等功,7次荣立三等功,被表彰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年轻时的高玉华

皮肤黝黑、精瘦干练,一双布满老茧和伤疤的手,见证了一个老兵30多年的军旅荣光。

高玉华,这位坚守深山矢志国防的一级军士长,2021年底,因为工作出色再获殊荣,荣立二等功,并被战略支援部队表彰为“战略支援尖兵”。

新年伊始,记者采访了高玉华。回想军旅生涯,50岁的高玉华感慨地说:“我也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老实本分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工作。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当一个好兵,为亲人争光。”谈起参军入伍时的经历,他说,当年因为父母的意见不一致,自己还差点儿没有当上兵。“我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早些年,在我们老家开拖拉机跑运输挺赚钱的。父亲觉得我当几年兵再回家,还不如跟他一起买台拖拉机跑运输。但是,我母亲很支持我当兵,她希望我能够到部队锻炼锻炼,长长见识。就这样,怀着对部队生活的向往,我毅然选择了参军入伍。”

高玉华维修车辆

当一名好兵,是高玉华从军30多年不变的初心。勤学苦干,是伴随他成长的最好伙伴。新兵连时,高玉华因为表现突出,被选送到技校学习。他悟性高、肯吃苦,很快便脱颖而出,获得了留校担任助教的机会。

高玉华:在学校学习时,理论课安排得很紧,我就利用午休时间捧着书本到车间,对着机械设备挨个辨认零部件,看它的结构,记工作原理,背技术参数。就这样,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学习,我被评为优秀学员。单位领导看我学习扎实、进步快,就要求我留队担任助教。让一名学员留校任教,这在技校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高玉华(左)给年轻士官讲解发动机的原理

高玉华喜欢学校,但更向往火热的军营。于是他婉拒了留校的机会,执意坚持回部队当了一名工程兵。那段时间里,他天天拿着扳手、螺丝刀,和机械装备打交道,经常是满头汗、两手油。没过多久,高玉华就熟练掌握了大型机械装备的维护和操作,成为部队响当当的机械装备“兵专家”。

高玉华:只要接到维修电话,我马上就会提着工具箱赶到现场。一见面,就说“高医生来了”。之所以这样称呼我,就是因为我们单位所有的机械车辆,我都能操作驾驶、独立维修,就像是“机械医生”一样。现在不管到哪个连队,只要电气设备出现了问题,我都能动手修理。

高玉华在专业教室学理论

成为一名军官,曾是高玉华追求的梦想。然而,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德才兼备,所在部队积极推荐,高玉华却三次与提干机会失之交臂。

高玉华:第一次是因为学历问题,第二次是因为名额问题,第三次体检各方面都通过了,但却遇到了政策的突然调整。政策规定,如果提干,必须经过军校培训且年龄不超过25周岁,可是那年我已经28周岁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非常难受,躺在床上眼泪就止不住地流,枕头都打湿了。

刚开始我心里有失落,也有反思,心想是不是在哪些方面自己还不够优秀?等时间长了就慢慢想通了,释怀了。我觉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不能按照是否是战士还是军官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要看对部队贡献的大与小。

高玉华(左)深夜检修设备故障

怀着对部队的深厚感情,高玉华迅速调整目标,继续前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专业化发展道路。熟悉他的战友都说,高玉华作息规律,早上锻炼、白天工作、夜间学习。他不仅技术过硬,而且军事体能训练也不含糊,让人佩服。听到这些评价,高玉华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军人就应该这样,专业技能再娴熟,体能练不好,打仗也是空谈。

高玉华: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为了练好体能,我每天坚持锻炼,比如跑5公里,一年365天风雨无阻,天天跑。我想,作为一名军人,首先要政治思想强,军事业务精,各方面工作都干在前面,才能为年轻的战士树立好榜样。

记得2012年,我参加军事比武时已经40岁了,其他参赛官兵的年龄在30岁以上的都很少。在为期两个月的训练时间里,我坚持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背记军事理论、进行专业训练,经常熬夜到凌晨1点,领导看到后对我说:“赶快休息,你不要命了!”经过刻苦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第一名。

高玉华(左)给车辆换设备

在高玉华的带动下,他所在的部队形成了“高玉华效应”,许多官兵都以他为榜样。2012年,经部队党委研究,决定将柴油机专业教室的名字,命名为“高玉华训练室”,由高玉华牵头带领多名高级士官研究破解专业难题,编写新型装备操作规范,先后孵化出20多种专用器械,总结出10多种故障排查法。高玉华撰写的40万字学习笔记,还成了解决机械装备“疑难杂症”的百科全书。

记者:以您的名字命名工作室,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高玉华:当时确实感到非常激动,这对自己也是个激励。我每天都会把工作室整理得整整齐齐,把桌面、设备擦得干干净净。每天认真地编写教案、制定培训计划,准备各种训练器材,完成教学。平时,我会在口袋里装着电笔、起子等常用工具,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排除故障、就近维修,也会装着笔和纸,遇到问题就赶快记下来,这已成为我多年的习惯。我工作过的连队经常会有战友给我打电话:“高班长,你什么时候回来?高班长,留在我们这边吧,不要走了!”这些话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大家喜欢我,也说明自己还是能发挥作用的。

高玉华参加战术训练

这些年来,被战友们尊重并信任的高玉华声名远播,好几家地方公司也多次向他抛出橄榄枝,想高薪聘请他。但高玉华却始终舍不得这身军装。

高玉华: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承包大项工程的地方老板承诺我,只要离开部队跟他干,每月可以支付我七八千元的工资,而那时候工人每月的工资才不过几百块钱。面对巨大的诱惑,我还是拒绝了。因为我对部队的感情太深了,我要继续留在部队发展。

2018年,本来我可以退休了,一位好友打电话建议我回地方跟他合伙开修理厂,一年可以赚到近百万。可是后来我还是选择了留队,想继续为部队建设出力。

高玉华休假归队时,和家人告别

30多个春夏秋冬悄然逝去,高玉华从青春飞扬到两鬓斑白,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装备维护和军事训练上。他曾坚守过五座大山、参与过数十次重大施工任务,15次担任战区教练员,带出了500多名业务骨干,这些骨干遍布全军各个维修领域。面对成绩和荣誉,高玉华动情地说,他能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兵专家”,要特别感谢组织的培养,也感谢家人的支持。30多年来,高玉华积极工作埋头奉献的背后,也倾尽了家人的无私付出。

高玉华:老父亲患食管癌的时候,我只去医院探望过两次。他病危的时候,我正巧在执行演习任务,任务进行到第四天,我接到家里的电话,说父亲快不行了,要我赶快回去见最后一面。我赶回去的第三天,父亲就病逝了。后来,我母亲也查出患有同样的疾病,她在郑州化疗期间,我也没时间照顾她。母亲没得病之前,每次打电话都鼓励我说:“你在部队好好干,不要想家,我的身体很好,不用挂念。”

记者:母亲的这种支持是不是也成为您在部队坚守下去的一种动力?

高玉华:确实是,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家卫国。比如,我在部队干出了成绩,取得了荣誉,这是让父母最开心的事。能让父母开心,让他们以儿子为荣,那也是一种尽孝。

高玉华

时间的齿轮,流转着岁月。因为工作需要,在部队服役期满30年后,高玉华两次延期服役,选择继续坚守深山,做一颗强军事业上的螺丝钉。高玉华告诉记者,今年他还将第三次向组织提出延期服役申请,既然穿上这身军装,就想把这一辈子都献给国防。

高玉华:服役满30年的时候,我自己提出申请留队,领导也希望我留下来,情况报到上级机关后,同意我留队,于是我成了第一个超期服役的高级士官。部队改革调整后,单位领导问我,“老高,你不会走吧?”我说:“只要不赶我,我绝对不会走!”我认为,兵龄越长,责任越重。下一步,我还要一如既往地干好工作,真正发挥一名高级士官应有的作用,搞好传帮带,把自身的专业技术传授给更多的战友,共同为部队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李晓波
选稿:孙衍康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