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澳大利亚环境部将多地考拉列为濒危物种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02-11 18:57:48

澳大利亚环境部11日正式把东部沿海多地的考拉保护级别从“易危”升为“濒危”。这一澳大利亚“国宝”的生存繁衍正受长期干旱、栖息地破坏、疾病等不利因素影响。

“国宝”濒危

环境部长苏珊·利说,鉴于长期干旱、夏季林火以及“过去20年来疾病、城市化和栖息地丧失的累积影响”,联邦政府眼下着手把生活在“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和昆士兰州的考拉列为濒危物种,而非先前的易危物种”,“采取史无前例的行动保护考拉”。

澳大利亚政府上月宣布投入5000万澳元(约合2.27亿元人民币),以保护和恢复考拉栖息地。按照苏珊·利的说法,今后土地开发申请若影响到考拉生存,政府部门将不予评估。

依据澳大利亚法律,澳大利亚受保护的物种级别由低到高分为依赖保护、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和灭绝共6类。

考拉,又名树袋熊,以桉树叶为食,主要生活在澳东部桉树林区,多数栖息地位于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和昆士兰州。研究显示,英国人1788年登陆澳大利亚前,澳大利亚有上千万只考拉。然而到2012年,考拉数量降至33.3万只左右,其中野生数量不足10万只。澳政府2012年把考拉列为易危物种。

“刀尖”上生存

长期以来,环保人士批评澳大利亚政府在保护考拉方面行动迟缓、力度不大。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野生生物保护负责人乔西·沙拉德说,在2019年底至2020年初的森林大火前,澳大利亚的考拉就在“刀尖”上生存,而林火成为“压倒”考拉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些专家认为,栖息地破坏是考拉数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由于开垦丛林用于农业耕种、城市开发、采矿等,考拉栖息地近年来频遭毁坏,迅速减少。而考拉被迫迁徙途中,极易受到来往车辆撞击和家犬攻击。新南威尔士州议会2020年展开的一项调查预计,如果政府再不立即采取干预措施,考拉2050年将在当地灭绝。

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说,2012年以来,超过2.5万公顷考拉栖息地经政府批准被开垦。虽然考拉具体数量难以计算,但这家基金会估计,2018年至2021年间,全国考拉总数由超过8万只减少至不足5.8万只。其中,新南威尔士州降幅最大,达41%。

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2019年底至2020年初的林火共烧毁了超过1700万公顷土地,导致超过6万只考拉死伤。

世界自然基金会澳大利亚办事处自然保护科学家斯图尔特·布兰奇说,“考拉从不受保护到成为易危物种、再到濒危物种”仅仅用了10年左右,数量“下降速度惊人”。澳政府把考拉列为濒危物种的“决定受到欢迎,但这不会阻止考拉走向灭绝,除非出台更强有力的法律以及激励土地所有者保护森林家园”。


选稿:杨宜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