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人日游草堂,阿来等名家祭拜杜甫
封面新闻2022-02-07 16:38:17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诗圣杜甫在《人日两篇(其二)》中记载了当年纪念人日的动人场景。1000多年之后,人们在人日这天游览成都的杜甫草堂博物馆,凭吊诗圣。

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七,相传是女娲造人的日子,立春之后的草堂生机盎然。尽管春雨霏霏,市民三五成群来到杜甫草堂,在工部祠祭拜杜甫。阿来、谢季筠、刘云泉、周裕锴、周啸天、祁和晖、谭继和、梁平、张景岳、秦天柱等一众学者、书画家、作家、诗人也来到草堂,为杜甫献上一枝梅花。

最早出现“人日”一词的书籍是西汉辞赋家东方朔的《占书》,记载了女娲创造地上生物的故事。他在书中写道:“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间星辰。人民安,君臣合会。”

相传女娲捏泥造物时,在第七日造出了人类,故称初七为“人日”,又名“人胜日”“人辰”等。这一节日,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活动。

戴人胜、赠花胜、食七宝羹、捞鱼生、送火神……人们或祈来年风调雨顺,或期新年步步高升,怀着对自然与生命的关怀与敬畏,给予这一天最足的仪式感。

在古代,人日亦是吟诗作对的好日子。“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是高适的惆怅,“今年人日与春并,人得春来喜气迎”是赵孟頫的欢欣。而与这个节日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诗圣杜甫。

在传统节日里,总能遇上一些诗兴大发的时刻。杜甫着墨过不少佳节,人日自然也不例外。他在《人日两首(其二)》中写道:“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相较于其一表达对韶华逝去的无奈,杜甫所写的其二更为乐观,鼓励人们重振精神,激发斗志。此时此刻,读读杜甫的“人日诗”,再合适不过。

人日祭杜成为成都的民俗,这得益于杜甫与高适的友谊。当年杜甫漫游时,曾与李白和高适两位大诗人相遇,结下真挚的友谊。杜甫流寓成都时,高适正在蜀州(崇州)做刺史,经常资助杜甫。公元761年,高适在人日那天题诗《人日寄杜二拾遗》寄赠杜甫,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公元770年,漂泊于湖湘的杜甫有一天重读高适这首诗,当时高适早已亡故,睹物伤情,遂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以寄托哀思。二人隔着时空的互相唱和,令人感动,也为“人日”平添了几分风雅情怀。

后来,四川学政何绍基特在人日来到草堂祭拜诗圣,并题就“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一联,引得文人纷纷效仿,以至于初七人日进草堂凭吊诗圣,告慰先人的习俗从明清流传至今。

1992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首倡恢复了“人日游草堂”活动,这一典雅庄重的文化活动,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受到了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推崇与喜爱,成为了成都最具社会影响力与传播力的文化品牌之一。

祭拜诗圣,凭吊先贤;吟诗唱和,赏梅祈福。以往每年的正月初七,草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观众们齐聚一堂,以圣人之言感悟文心,共传文脉。

2月7日,一年一度“人日游草堂”活动于草堂开启。梅枝雅致,笔墨素净,一方小小桌案陈列在工部祠的诗圣像前,营造一派墨韵绵绵,文气悠悠的祭祀氛围。观众们纷纷上前,向诗圣鞠躬礼拜,献上一枝红梅,以表敬意。

“诗圣杜甫,继往开来,承上古雅正之义……”朗朗读书声在工部祠前响起,孩子们专注且认真,他们在这里了解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祭拜杜甫爷爷。草堂小小讲解员们还自发扮演起人日福娃为观众们送福,热心地给大家讲解“人日游草堂”的由来,好不热闹。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介绍,“人日游草堂”习俗历史悠久,祭拜诗圣仪式是后人表达对先贤尊崇的一种方式。通过今日的活动传承传统文化,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亲近和了解传统文化。

杜甫的超级“粉丝”、著名作家阿来早早来到草堂,为诗圣送上一支梅花,他说:“人日走进草堂拜诗圣是对成都文化的溯源以及对杜甫诗歌精神的向往,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这个传统。”

人日游草堂早已成为成都的民俗活动,一位每年人日赶来赴约的老人表示:“人日这天来草堂看看杜甫,是春节里面必不可少的一项习俗。因为他始终心系我们老百姓,就应该得到我们的敬重。”还有不少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结伴游草堂,在诗意的氛围中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