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青绿腰”是怎样炼成的?领舞孟庆旸:文化自信造就了这个节目
上观新闻2022-02-03 19:58:00

那悠远空灵的古琴声响起,那妙曼的舞姿在薄如蝉翼的云雾中轻盈柔美……除夕晚上,随着央视春晚歌舞类节目《只此青绿》上演,这个来自于900多年前宋朝古画《千里江山图》里的舞蹈诗剧火遍神州大地。演出中,领舞孟庆旸的“青绿腰”更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现象级热议话题。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这位来自河南周口的姑娘5岁开始接触舞蹈,9岁进京开启专业训练,20多年来,她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也放弃了很多与家人相伴的时光。但是,舞蹈又带给她很多收获。“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舞蹈带给了我坚韧的性格。”2月2日下午,孟庆旸接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时说。此外,孟庆旸也向记者讲述了“青绿腰”是怎样炼成的。

文化自信造就了《只此青绿》

公元1113年4月,北宋晚期著名画家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名垂千古的绢本设色作品《千里江山图》。但是,作为宋人的王希孟大概不会想到,900多年后的今天,后人会用另一种方式完成舞蹈与美术的结合,创作出同样惊艳观众的《只此青绿》。

从静态的画,到动态的舞,这不仅是跨越时空的艺术交融,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次精彩展示。就连领舞孟庆旸都不禁感叹:“我觉得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能够站在央视舞台上传承中国文化,这本身就是在致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文化自信,造就了这个节目。”

据介绍,《千里江山图》在设色和笔法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所以,这段舞蹈诗剧的名字也就叫《只此青绿》。实际上,早在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前,该作品已经在全国进行了第一轮巡演,社会反响很好。

“这是我们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新剧,我在剧中饰演的角色是‘青绿’,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所呈现的片段之一是‘青绿女裙’,是一种写意的状态。而‘青绿’这个角色在剧中像是千里江山图的画魂,也是那种历经千年不退的璀璨色彩的精魄。”采访中,孟庆旸对自己的角色作出这样深刻的解读。

孟庆旸说:“非常感谢大家对《只此青绿》的喜爱和支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是我们根子里的东西。我们站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能够弘扬咱们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因为喜欢走上舞蹈道路,将义务反馈家乡

舞蹈是一门肢体语言的美学,它要求反复、刻苦的训练,和日积月累的沉淀。有时候就像未脱壳的蝉,深藏于黑暗之中苦苦摸索,终于有一日迎来曙光,从此一鸣惊人。

对于孟庆旸来说,她能够走上舞蹈这条道路,主要是满腔热血的喜欢,因为当时接触舞蹈时还很小,对未来的道路非常懵懂,只是凭借喜欢而坚持走了下去,当然,20多年来也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就拿这次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此青绿》中的“青绿腰”来说,这个动作需要很强的腰腹力量,要进行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体能训练。扎实的舞蹈功底和素养,才造就了美艳世界的中国传统美“青绿腰”。

“我很幸运,家人们非常支持我学习舞蹈。”孟庆旸说,患得患失之下,她从舞蹈中收获了坚韧的性格和自身的价值,但是,也放弃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光。

“我从不把舞蹈当成工作,而是一种精神信仰。只有站到舞台上,才是真正的孟庆旸。20多年来,就是‘热爱’两个字支撑着我坚持走下去,舞蹈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我做得非常开心。”孟庆旸说。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同时了解到,早在登上央视春晚前,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孟庆旸就被家乡的大学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邀请为“特聘教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她也会回到周口,指导家乡高校的学子们。“我是土生土长的周口人,从小离开周口奔赴学业。这20多年的舞台经验和所学所得,我觉得有必要、有义务回馈给我的家乡人民。所以只要我能抽出时间,就一定回到周口师范学院,与同学们交流分享。”孟庆旸说。

“本来今年初,我是打算回一趟周口师范学院的,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没能回去。等疫情好点的时候,我希望尽快回到家乡,为家乡高校的学子尽一些绵薄之力。”孟庆旸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我很想念家乡,也很怀念家乡的味道,比如胡辣汤,这是我童年的家乡记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会忘记。”她说。

孟庆旸还告诉记者,根据演出计划,《只此青绿》全国第二轮巡演将有老家河南的郑州。“我很期待能在我的家乡演出。”她满怀憧憬地说。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