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画有故事|财神灶王福禄寿,神像的位置有讲究
第一财经2022-02-01 13:35:54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原始崇拜。而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崇拜,成为后来又具象到各位具有不同法术与职能的神仙身上。

中华民族传统的年俗活动中,少不了对各类神仙的祭祀内容。人们希望通过祭祀的方式为自己及其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带来福佑和好运。

这里的“神像”主要是指福禄寿三星、财神、灶王、钟馗等,色彩鲜明、构图饱满,贴挂供奉于室内或庭院,烘托出新春的喜庆氛围。因为神像大多都是新年或者节庆日进行张贴悬挂,因此它也属于传统年画中的一个大类。

按照神像的不同职能,悬挂的方式和空间位置也各有讲究。一般的中堂画是悬挂在用于会客之用的厅堂之中。此类画包括三星高照、天官赐福等,且可常年进行悬挂;财神和灶王都有专属的位置,财神宜悬于家中财位方向的墙上。

灶王,又名东厨司命,需要贴在灶龛里,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夜有祭灶的活动。钟馗像有捉鬼辟邪的职能,因此在端午时节有贴于门眉之上(北京地区),有贴于屋内明显之处(江南地区),也有成对出现在门扉上(天津地区),总之,人们以各种贴年画的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第一幅——增幅财神(清代 中堂 版印笔绘 天津杨柳青地区 李文墨收藏)

图绘增福财神头戴金翅天官帽,身着华丽的官服,怀抱如意,五绺长髯,面带微笑。二童子服侍,后者举扇,前者抱瓶,瓶中插有牡丹。合在一起有“平生富贵”“富贵如意”的寓意。

此图以蓝色为底色,红黄色更显得绚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就装裱方式而言,此图则明显逊于前图。其天杆地轴都是用高粱杆制成,这是为了满足广大老百姓的购买能力,而采用的降低成本的做法。

增福财神,又名增福相公。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载,“增福相公”乃李诡祖,是三国时魏人,任职于相府,兼掌朝廷命官应得的俸禄及百姓应有的衣食。唐明宗天成元年,获封“神君增福相公”。

民间多以其为文财神之一种。后“增福财神”成为北方文财神的通称。杭州万松岭下财神殿之对联,上联:“我若真灵,也不致灰尘处处堆,皮肉块块落。”下联:“汝当顿悟,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从中可见人们对财神的态度,幽默又耐人寻味。

第二幅——上关下财(清代 贡尖版印笔绘 天津杨柳青地区 李文墨收藏)

世传关羽轻财重义,处世忠实不欺,故民间行会诸神中,皆尊其为关帝或关圣,以及财神。上绘关公,下绘独坐财神者,称“上关下财”(即升官又发财),下绘双财神的,又叫“一关双财”,皆为年画作坊中的品名之谓。

此图上层绘关公戴冕旒冠,捧圭上坐殿宇之内,庄严肃穆。明代万历年间,关羽被加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故其上匾额题有“协天大帝”四字。后有二侍者一捧书册,一抱香炉,左有周仓手握青龙偃月大刀,右有关平托印相向而立。下层绘二财神并肩而坐,一穿红袍、托元宝,一穿绿袍、持如意。

两侧又有二侍者:一回人,一汉人,或为利市仙官和招宝天尊。此图线刻精致,构图稳重,设色绚丽而华美。据美术史家王树村先生考证,此图是商店、手工作坊等经商场所敬奉的神像。

第三幅——小红灶(清代 灶王 版印笔绘 苏州地区 李文墨收藏)

关于灶王的传说很多,一般认为灶王姓张,是玉皇大帝派至人间查人善恶之神。

民间风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之事,百姓祭祀以糖、豆、粘糕,并将相伴一年的灶君神像焚化,谓之“送”。

灶王回到天庭述职,汇报人家之善恶。故民俗于此日为之送行,而供以“糖瓜”,拟用麦芽糖粘其嘴,使其见玉帝时光说好话,不说坏话。翌日到市上再买(谓之“请”)新的灶君神像,于除夕粘在灶王龛上。

灶君神马形式多样,因每年一换,所以上面经常刻有二十四节气表,用以指导农事,了解一年的气候变化。

小红灶为长江下游水乡地区的渔民或小户人家供奉的独座灶君。画中灶王头戴五梁冠,身披肩天衣,衣上文有“福、寿”二字,意为福寿双全,秉圭默坐神椅上。上有莲花金钱华盖,下垂金磬双钱流苏。

灶王座前立五童子,意为五子登科、多子多福之意。图以玫红纸刷印,套版仅用浓淡两种墨蓝色印,色彩清雅,风格别致。

第四幅——王二相公(清代 纸马 版印漏印 太湖地区 李文墨收藏)

王二相公本是渔民,又称草(麻)鞋公公,庙在太湖西南长兴塘。传说王二出身贫苦,84岁才成家娶亲,死后专在湖上救人,被封为神。渔民若在湖中遇风浪之危,高喊“王二救我……”顿有身穿布衣、脚穿草鞋之老人出现在湖上,风浪立平。

旧时苏南渔民信仰多种神灵,是多神崇拜者,崇拜的主要对象有天妃、禹王、水路城隍、王二相公、黑老虎大王、刘王神、五相公等和捕鱼有关的神灵。王二相公,因舍身救太湖中遇难的船只而被太湖流域的各个地区渔民建庙立碑,香烛祭奠。凡渔船出湖或遇风暴险情,必祈祷他保佑。

纸马与神像都在广义的年画之列,其两种明显的区别在于纸马用于焚化祭祀,而神像用于悬挂祭祀。该画的制作工艺为版印漏印技术,其中漏印流行于大运河沿线的各个地区,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宋时期。目前苏州境内部分地区仍保存着漏印技术制作纸马的传统。

(作者系城乡规划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民间美术收藏者与研究者)

作者:李文墨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