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松江“舞草龙”,草木香里舞千年丨爱申活暖心春
上海松江2022-02-01 08:39:38

舞龙可能你很熟悉,但是“舞草龙”你知道吗?对于松江人来说,在有关节日的记忆里,“舞草龙”必定存在。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松江“舞草龙”,2008年已被正式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松江“舞草龙”源自唐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旱灾让叶榭颗粒无收,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是松江叶榭镇人,从云中俯视父老乡亲们焚香点烛、跪地叩拜的情景,深表同情,便召来东海“青龙”。于是天降大雨,叶榭喜逢甘霖。当地百姓为报韩湘子“吹箫召龙”的大恩大德,便将盐铁塘更名为“龙泉港”。以后每年乡民们都用金黄色的稻草扎成四丈四节的“草龙”,集牛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于一身,祈求风调雨顺。从此,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叶榭草龙全长约10米,制作工艺复杂。毛竹制龙身,铁丝扎竹环,树杈制龙角,经过繁琐的劈篾、制环、编柴、做头、结尾、联结、装柄等环节和编、插、嵌、镂等十多种工序制作而成。草龙虽用稻草编织,却紧密坚固,不轻易散架。舞动时,稻草四散,虎虎生风。

中国人以龙为图腾,把龙看待为掌管雨和水的神。男女老少舞动草龙,代表着叶榭人民渴望与天上的雨神——龙之间形成一种沟通,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祭祀和求雨舞是组成叶榭草龙求雨仪式最重要的两个部分。舞龙分别由“祷告”“行云”“求雨”“取水”“降雨”“滚龙”和“返宫”7个程序组成。动作均以祭祀为主线,赋予一定的民间信仰内容。整个祭祀所用的供品都来自叶榭本地,如陈稻谷、麦、豆、浜瓜和鲤鱼。祭祀仪式在田间广场举行,选在供奉“神箫”和“青龙王”牌位的庙宇附近,便于迎请。在迎请的过程中伴有《请神曲》的音乐,庄重神圣。这种接近古代原生态的祭龙求雨仪式,因为有整合村落集体力量的文化功能,已传承了一千多年。

作为草龙制作传承人的费土根,自幼学习手工竹编,上世纪70年代就跟师傅学习制作草龙。他在继承传统的草龙技艺基础上,又对草龙进行创造性改造。他带领一帮民间竹编艺人,利用自己的竹扎技艺创新了草龙的形态。费土根说,草龙的制作光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有几个好帮手。“他们个个都是正宗的篾匠,削竹子的手艺都比我强。”

松江“舞草龙”传承的不止是一种民俗舞蹈的表现形式,更是一把打开当地深层文化惯性的钥匙。如果有幸去叶榭“舞草龙”的现场,你会看到草龙威风凛凛,活灵活现,时而飞舞,时而盘旋。叶榭的草龙舞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选稿:吴梦迪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