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生活类Vlog流行:年轻人为何爱看他人日常
中国青年报2022-01-25 09:14:11

前两天,我关注的一位独居博主更新了一条生活vlog。视频中,博主分享了与朋友去量贩型超市囤货后的“战利品”,随后打趣地说:“就这样爸妈还担心我吃不好,他们就应该担心我吃得太好。”

尽管没有频繁“刷梗”,也多在呈现通勤、做饭、洗衣等普通人的琐碎日常,可近几年,生活类vlog还是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不少博主轻松收获数十万粉丝,百万级播放量,甚至会全职进行“自我呈现”。那么,年轻人为何爱看他人波澜不惊、平平无奇的生活日常?这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精神需求?

梳理这类视频,会发现一个显著特点:它们往往是熟悉感与陌生感的结合体。因为展现的是独居、租房等平凡日常,所以,受众看后不会有一种疏离感。不管是一起床先刷手机的小习惯,独自窝在沙发里看一场电影的愉悦,还是“抽个大空”来一场彻底大扫除的畅快,都能够让关注者产生群体认同与情感共鸣。

随着近年城镇化的发展,这一受众群体的规模不容小觑。以独居青年为例,据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我国有超过7700万名“空巢青年”,其中五分之一分布在北上广深。在工作之余,如何摆脱“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的单调生活模式,也成为众多独居青年的关注点。

这便涉及生活类vlog的另一个魅力:在相似的生活框架下,它们又会有注重仪式感、强调生活品质的“新鲜”一面。我在刷类似视频时,就曾“get到”开锅之类的生活小妙招,学会了酸奶杯、鲫鱼豆腐汤的做法,还意外发现了隐藏在居住地附近的宝藏小书店。年轻人喜欢看这类“岁月静好型”vlog,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庸常日常之外,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小小生活家,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起来。

通过自己的经历,我也意识到:这种观看的乐趣,应该成为追寻美好生活的灵感和动力,而不是成为生活本身。对通勤时间动辄一两个小时、时常加班、工作繁忙的年轻人来说,回到家往往疲惫异常,“只想躺着”。此时,生活类vlog可以成为一种提醒:繁忙的工作之外,别忘了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我都是在精神高度集中地写稿之后,通过看vlog实现精神的“放空”。有好多次,也是因为视频内容的灵感,让不愿起身做饭的我有了兴致,随后出门选购食材,给自己做一顿大餐。

作为一名“资深”vlog观众,我发现,这几年,生活类vlog的变现模式的确愈加成熟,很多都实现了深度商业绑定。这种模式当然有利于博主的持续内容输出,却也容易造成一种误区:视频的真实度大打折扣,许多变为由各类商品堆砌起来的伪精致生活。

比如,不少博主家里就有同款香薰蜡烛,同样精致的碗碟,相似的“爱用品”推荐环节,然后在视频下方的信息栏中打上商品链接。前段时间,如何更好区分“种草”与广告的话题,就引发了社会热议。对观众来说,这种美好情境很容易引发幻觉,以为只要手指一点,获得同款好物就拥有了同款生活,由此陷入消费主义陷阱。

可以看出,生活类vlog大火,折射的是当代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真实向往,对生活品质、乐趣的追求。只是,这样“好好过日子”的追求不该被限定在消费主义的狭隘框架中。以观看他人的美好日常为灵感,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活,才能让生活vlog产生更多正向的激励作用。

作者:李康尼
选稿:夏阳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