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热爱撞色、豹纹和扎染的你,说不定和古人撞衫
封面新闻2022-01-22 23:33:03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作为时尚的弄潮儿,你是否相信,活跃在秀场上的撞色、豹纹和扎染元素,可以在古代文物上找到痕迹?难怪人们常说时尚是个圈,周而复始的趋势恰恰是一种复古。

不管是日常出行的便衣,还是盛典中端庄的华服,作为 “衣食住行”之首,“衣”不仅是人们展示自我风姿的最佳素材,也是社会礼仪制度的直接体现。现在谈流行、讲时尚,殊不知当今流行的风格,或许千年前也曾独领风骚。在成都博物馆即将开幕的“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中,多件华服拥有撞色、豹纹和扎染元素,让你一不小心就跟古人撞了衫。

上世纪,美国时装设计师曾将豹纹元素引入时尚界,一时风靡全球。实际上,在久远的古代,人们早已通过捕猎野兽,利用其毛皮御寒。

在本次展览中,有一件唐代彩绘黑人俑格外引人注目。这件陶俑带有典型的域外风格,身穿时髦鲜艳的豹皮裤,头扎橘黄色巾,头发披垂至颈,发梢上卷,身穿浅黄色圆领紧袖短衫,脚蹬黑靴,姿态愉悦张扬。

可以想象,在强盛且开放的大唐,远道而来的使者、商人、传教者带来了多元文化,服饰文化的争奇斗艳的背后,是文明不断交融、发展的勃勃生机。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人们将衣服在染色时部分结扎捆绑或打结,再浸入染料,被捆绑处不能着色,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印花效果。花纹疏大的叫鹿胎缬或玛瑙缬;花纹细密的叫鱼子缬或龙子缬。还有比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东晋南北朝时,绞缬染制的织物多用于妇女的衣着。

晋陶渊明在《搜神后记》中有过描述:“淮南陈氏于田种豆,忽见二女子,姿色甚美,着紫缬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湿。”书中描述的紫缬襦即可在本次展览中看到。

此衣看似朴素,却暗藏玄机。袖口宽大,领襟与衣身相接处,有红色三角形拼缝装饰。衣身与袖连接处亦有拼缝布条。近腰处分作两片,上为紫缬绢,其扎染缬点呈方框形。保存如此完整的绞缬衣十分难得。

撞色是当今时尚界最流行的元素之一。所谓“撞色”,即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对比较强的色块并置,以营造对视觉的冲击效果。

展览中,一条来自前秦的“绯碧裙”格外引人注目。裙有碧、绯两色,共六片并错,采用了“红配绿”这种公认的高级感十足的补色配合。裙上有系带,穿着时围而系之。这种裙子在当时称为“裥色裙”,采用裙幅之间跳色拼接的方法制作而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

当下追求的“时尚”感并非无根之源,它们实实在在扎根于我们的服饰传统和民族艺术中。也正得益于此,时尚之“圈”才能够圆满扣合。从古至今,人们对美的审视、思考、创造和追索从未停歇。“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即将开展,春季逛成博,了解根植于华夏文明中的衣冠王国。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