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豆瓣2021年度评分最高国产综艺,于和伟评价“洒狗血很过瘾,但是……”
上观新闻2022-01-21 18:59:39

喜剧竞演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以下简称《喜剧大赛》),刚刚圆满落下帷幕。它是豆瓣2021年度评分最高的国产综艺,除了让观众欣赏了许多出色的喜剧表演、认识了不少优秀的喜剧人,也在不断拓宽和加深观众对喜剧的理解。

此前观众更为熟悉的喜剧形式,是晚会舞台上常看到的小品、相声。而《喜剧大赛》主打的喜剧形式是素描喜剧、漫才、默剧、物件剧、音乐剧等;节目中的表演不追求“三一律”,不追求主题拔高,只要能够博得观众一笑,就可以赢得高分。因此,在初看节目头几期时,观众对《喜剧大赛》的最大感触是,它特别“新”,打破了人们以往对喜剧种种教条、刻板的认知,充分解放了喜剧的形式与内容。

比如,《大巴车上的奇怪邻座》《三狗直播间》《水煮“三结义”》《先生请出山》等作品,很难说它们有什么具体的指向和意义,甚至在一些人看来这些节目有点“胡来”。不过,它们偏偏在“胡来”当中形成了自洽的气场,将观众裹挟其中,让观众在短暂的几分钟内忘却烦恼,发出响亮的笑声。而这正应和了节目组所喊出的“没心没肺,快乐加倍”口号。

节目播至中后段时,更具体地说,是到赛程的“场景赛”和“行业赛”时,一些观众可能渐渐察觉到节目在“偏航”。因为一些作品——无论什么类型、什么风格,都要加入点“没心没肺”的内容。“没心没肺”难免给人一个误解,以为洒狗血是容易的事情,但其实喜剧最难的就是分寸,没心没肺也得有分寸。过火了,就成了自嗨;太生硬,就像故意给人挠痒痒。而这一阶段的不少表演,带有明显的“多了胡来,少了分寸”的倾向。为此,节目主持人马东有所自省与担忧:“我们常说形式大于内容,我觉得,这个倾向不应该被鼓励。”

《喜剧大赛》进行到中后段时,有些作品一度显得“短视频喜剧化”,更看重直给的、碎片化的、反射弧极短的刺激,而忽略了作品的完整性、深度与思考,一刷而过,没心没肺。喜剧看起来是更容易了,但也变得有点“癫狂”,因为刺激观众生理性发笑的阈值越来越高,喜剧人只能玩得更疯才能博得观众一笑。

节目中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大多数从形式到内容都很新。比如,《笑吧,皮奥莱维奇!》带有鲜明的文学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故事;《时间都去哪了》直戳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痛点,形象地揭示了微信、微博、抖音如何吞噬我们的时间;《台下十年功》有“穿越元素”,有至少三个时空……它们不仅好笑,也符合我们对于喜剧的很多传统认知,诸如“喜剧是一面镜子”“喜剧是照见生活缝隙的一道光”“喜剧是转型时代人们内心矛盾的一种反映”等。

获得最受行业瞩目奖的《笑吧,皮奥莱维奇!》,固然有《喜剧的忧伤》与《笑之大学》的影子,但它能够在一个短短的喜剧表演里,传达出笑声的危险、笑声的勇气、笑声的力量,以及笑声与暴力的对抗,让观众感受到笑声的可贵。

节目中诞生的几组搭档,“不但让观众感受到,喜剧创作是搭档间有来有回的逗捧艺术,更是以无间合作孕育默契,用各具风格真诚创作诠释CP所应有的使命”。获得年度喜剧搭档冠军的蒋龙、张弛创作的很多故事,都是围绕小人物的热爱所展开的。小人物对某种艺术形式有着赤诚的热爱与执着的坚持,却遭受来自现实的种种敌意和碾压。难得的是,他们的热爱依然非常柔软与忠诚,甚至饱含诗意。他们的故事仿佛一遍遍在上演周星驰的《喜剧之王》,热爱与践踏、理想的月光与现实的污泥,反差越是强烈,那份热爱就越动人。王皓和史策,在节目中构建了一个“皓史成双”宇宙,颇为神奇地传达出爱情这一感情的复杂层级,以及它所有的细微、动人之处。

记得于和伟在节目第一期评论一个节目时说过:“洒狗血很过瘾,但是我觉得,可能最后你会发现,走到那个正规的戏剧逻辑当中,你们的能力可能会完成得更漂亮。”把整季节目看完,或许,观众能更好地理解于和伟的这句话,对喜剧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洒狗血”的喜剧,未必是不好的喜剧。可如果喜剧节目不约而同沾染上“洒狗血”的气质,对喜剧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人们对喜剧的那些传统认知,是几十年喜剧理论发展的结果,是无数经验的总结,我们该警惕它们走向刻板与教条,但不意味着必须走到它们的反面,才能体现出喜剧的“新”与特立独行。高明的喜剧,讲述的往往是关于平凡好人的故事。“更好的喜剧”喜欢关注平凡的好人在现实中的碰壁,他们的坚持、热爱、尊严、苦难、孤独、不屈,在传递笑声的同时,也给普通人带去体恤、温暖与祝福。

喜剧创作要避免落入刻意拔高、主题先行的泥淖。有个说法可谓贴切生动:“有些参赛作品恰恰是这方面不够明智,负荷着自找的大题目,最后压塌自身。而我们观众看到的只是大象在碗橱里跳舞,最后一地稀碎。”但这并不意味着,喜剧就要排斥沉重的思考。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喜剧在轻盈的同时,也始终带着地心引力,有着从现实土壤中提炼出的残酷或诗意。

作者:曾于里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