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唱一首中文歌 搭一座交流桥
海外网2022-01-21 06:56:03

深圳大学国际合唱团和留学中国“云”合唱团在录制《冰雪之望》。图为演唱视频截图。申文燮供图

2021年度“唱歌学中文”音乐视频全球征集活动视频展映截图。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日前,出道23年的爱尔兰组合“西城男孩”(Westlife),将首场线上演唱会献给了中国歌迷,并准备了特殊“礼物”——首次演唱中文歌《平凡之路》,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透过这场名为“所爱越山海”的全球线上演唱会,有网友被唤起青春记忆;有网友关注到4位演唱者演唱《平凡之路》的中文发音,“吐字清晰、发音标准。难以想象,为了练好这首中文歌,他们付出了多少时间与精力”;有网友被这首歌所惊艳,称“这是一次当之无愧、诚意满满的文化交流”;有网友看到的是日渐升温的“中文热”……

拉近心灵距离

十几年前就职于新东方“对外汉语项目组”、如今身份是童联社创始人的颂今转发了西城男孩演唱《平凡之路》的视频,感慨道:“那个时候开拓海外市场,一个一个中文学校去死磕,也结识了很多有情怀、有奉献的华人,他们自己掏钱办中文学校,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心中有光,令人敬佩。如今真的迎来了‘中文热’。”

切实的数据为如今的“中文热”提供了有力注脚。据粗略统计,目前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近2亿。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也是促进民众相知相通、交流互鉴、消除障碍、弥平鸿沟、产生心灵共鸣的重要桥梁。而学唱彼此的歌曲,正如网友所言,“是快速拉近心灵距离的绿色通道”。

德国伯乐高级文理中学中文合唱团用音乐搭建起交流桥梁正是例证。伯乐高级文理中学位于德国北威州,1994年起便开设了中文课程,2014年成立中文合唱团。合唱团多次参加中德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德语言年、2016中德青少年交流年等系列活动中,都留下了他们的歌声;2020年,合唱团录制了中文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为中国人民抗击疫情加油;2021年1月,中文合唱团的4名同学合作录制演唱了中文歌曲《疫情过后》,感情真挚、中文地道,打动了无数人。

探索“中文+音乐”模式

西城男孩演唱《平凡之路》的视频刷屏余温未降,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发起的2021年度“唱歌学中文”音乐视频全球征集活动落幕,最终入围作品68部,其中28部荣获各单项奖。活动期间,来自全球57个国家的上千名中文学习者提交了160部音乐视频作品,大家用中文唱响青春、梦想、友谊和成长。

该活动评审专家张利满表示,大部分参与者的中文发音很好,这其中固然有音乐的修饰作用,但也确实体现了学习成果。参赛者选取的音乐作品覆盖面很广,体现了学习者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广泛关注。

由留学中国“云”合唱团成员和深圳大学国际合唱团成员一起演唱、制作的原创歌曲《冰雪之望》(钢琴版MV)获得的奖项是“最佳中文音乐视频奖”。“冰雪之望既是对北京2022冬奥会的美好展望,也是对见证奥运健儿飞扬身姿的盼望,还包含着对世界各国和平友谊长存的真切愿望。”深圳大学国际合唱团团长申文燮说。

据主办方介绍,“唱歌学中文”全球主题文化活动旨在倡导借助文化艺术开展中文教育的新模式,以帮助更多人爱上中文、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促进中外语言文化的交流互鉴。正如2021年度“唱歌学中文”音乐视频全球征集活动评审专家郝强所说,“从此次的参赛作品来看,不论是内容还是创意,都显示出很高的水准。‘中文+音乐’的模式促进了国际中文教育。”

更好融入中国

作为深圳大学国际合唱团的团长,申文燮和来自各国到中国求学的团员录制过不只一首中文歌。在他看来,音乐可以助推语言学习。“音乐无国界,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曲。记得我刚到中国学习中文3个月时,就开始学唱中文歌,学的第一首中文歌是《情非得已》,虽然歌词中有很多生词,但为了精准传递歌曲的内涵,我努力学习、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最终,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中文词汇,也学会了一些新的表达方式。”申文燮说。

《冰雪之望》中有一句歌词“风汤汤 雪茫茫 青春有梦我们一起闯”,表达了年轻人对北京2022冬奥会的期盼和祝福。申文燮注意到,歌词中“汤”字的读音并不是 tāng ,而是shāng。“每唱一首中文歌,都会发现存在新的生词和读不准的汉字。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乐于唱歌、乐于学习。”申文燮说,“唱好一首中文歌并不容易,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歌词中每个字的汉语读音,还要了解其含义。但如果能唱好,会让自己的信心大增。所以我觉得学唱中文歌是非常好的学习中文的方式,不仅可以巩固、提升中文水平,还可以了解中国文化,更好融入中国。”

曾就读于德国伯乐高级文理中学并是该校中文合唱团成员的孔浩也有同感,“学习中文歌曲不仅能提高中文水平,还能使我从中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魅力”。(记者 赵晓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1月21日   第 11 版)


责编:赵宽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