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韩流”持续热的背后是久久为功
海外网2022-01-19 11:34:02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最近公布的估算数据显示,2021年韩国文化内容出口额有望达到115亿美元,将比2020年增加7%,较之5年前更是大增92%。有日本媒体以“韩流势头压倒日流,出口额5年翻番”为题进行报道,这当中自然有面对“韩流”迅猛势头的某种危机感,但也不无对“韩流”持续创新举措叫好的成分。“韩流”在全球攻城拔寨,表明韩国文化输出的影响力不仅在亚洲甚至在世界范围都开始超越日本,日本潜心打造的“酷日本”战略在与“韩流”的火拼中颓势渐显。

“韩流”锐意进取搅动世界新一轮文化竞争,韩国文化产业几乎全线出击,尤其是碾压文化产业曾在亚洲拥有强大影响力的日本,不仅在传统的电视剧、电影等领域保持优势,还在日本把持多年的动漫、化妆、时装和音乐等领域后来居上,这些都催人思考,为何文化市场规模不大的韩国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为何文化领域相对单一的“韩流”近年却能不断拓展新天地,拉动电游、食品、农业等其他行业突飞猛进。三大因素或可解释“韩流”当前阶段在全球此起彼伏的一些成因。

一是衔接有序的国家战略持续发力。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予以推进,无疑是“韩流”能够后来居上并持续领跑的关键因素。1998年,为了帮助摆脱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时任总统金大中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为21世纪支柱产业的“文化立国”战略,开始推动通过文化输出提振经济的软实力塑造。到了文在寅政府时期,韩国文化产业扩张预算占比已经高达20%,文化产业也被不断用于服务国家外交。

20多年来,尽管政府周期性更迭,但韩国咬定文化产业不放松,紧盯文化软实力放长线,主打文化输出创新牌,实现了文化振兴方向不变调的“一个频道干到底”。文化产业领域基本实现了战略衔接、战术延续,政策多元、招数多样以及官民一体、创新不断。

二是“官、产、学、研、用”携手出击各司其职。在通过国家预算支持“韩流”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韩国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以及驻外的文化传播机构、文创企业和智库机构等,都从不同视角提出战略建议,强化协作。“韩流”影响持续扩大刺激购买欲望,国际受众在购买消费后好感度增加,反过来又驱动其他行业渐次飞跃,韩国文化产业领域的企业及出口商依托这样的“一条龙战略”既相互协作又共同受益。

韩国媒体不久前报道说,韩国2021年农水产食品出口有望突破100亿美元。相关分析特别指出,泡菜和人参等受“韩流”刺激而出口增加的食品,对带动农业出口起到积极作用。这验证了“官、产、学、研、用”携手进行全球化出击的集体获益模式,也表明“韩流”从主打文化概念和娱乐元素向综合概念和多元元素变身,不仅带动电子游戏、电子产品乃至汽车消费,还对韩国农业等其他领域产品起到推销作用。

三是融入国际化元素的多元价值观。为规避本国文化市场相对狭小、模式单一的劣势,韩国近年来越来越将“韩流”主攻方向瞄准海外市场,并从尊重多元价值观、满足世界不同地区受众文化消费需求、适应全球范围内的新生代口味创新、吸引各国人士和企业参与“韩流”合作等方面,摸索“世界的才是韩国的”逆袭路径。

通过吸纳外籍就业与“韩流”交流,韩国文化产业在本土化基础上融入国际多元色彩,使得“韩流”粉丝近年来从东亚到北美、从欧洲到中东、从南亚到非洲不断扩展,甚至在争夺堪称“哈日”大本营的东盟地区时也屡出奇招。热播剧《鱿鱼游戏》获得国际关注,防弹少年团火爆全球,影片《寄生虫》《米纳里》在国际影展上摘金夺银,都从不同角度验证了“韩流”追求国际化所取得的成效。在文化软实力的区域化实践、全球化创新和企业化效益上,“韩流”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笪志刚,作者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东北亚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

责编:吴正丹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