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现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
第一财经2022-01-18 14:35:55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虎的栖息地和文化故乡,也留下了与虎相关的丰富考古遗存、文献记录和神话传说。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中国虎文化也传播至日本,在这个没有老虎的国度生根发芽,诞生了很多充满别样想象异趣的形象。

2022年新春在即,为迎接壬寅虎年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上海博物馆联袂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举办“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本次展览共展出10件文物,包括上海博物馆甄选的6件精品文物,以及来自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的4件交流文物。展览于1月18日起免费对外开放,并将持续至2022年2月27日。

上海博物馆一楼大厅展出的5件文物,包括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金代黄地黑彩雁衔芦苇纹虎枕、西汉鎏金虎镇与金代秋山玉饰,以及来自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的19世纪青花虎竹图十二角形盘与青花虎竹纹大盘。

金代黄地黑彩雁衔芦苇纹虎枕

虎枕有着吉祥、辟邪的寓意,陶瓷虎枕是金代盛行的一种很有特色的生活用具,大致有白地和黄地两种。本次展出的金代黄地黑彩雁衔芦苇纹虎枕为卧虎形,背部为枕面,前低后高。虎身先施白色化妆土,再罩黄彩,黄彩之上以黑彩描绘虎斑,枕面未施黄彩,白地之上以黑彩绘雁衔芦苇纹,笔法生动活泼。从考古出土来看,这类虎枕的使用范围集中于黄河流域。

在秦汉及之前,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为避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或牵挂衣饰,从而影响仪态,便出现了席镇,即压席四角的重物。本次展出的西汉鎏金虎镇整体为卷卧状,身躯刻有虎斑花纹,虎颈处戴有项圈,饰以贝纹,近后脑处设有半圆环。虎体内灌有铅以使其更加稳重,全器重3600克。

金代秋山玉饰

金代秋山玉饰正面采用透雕手法表现柞树、山石、灵芝等山林景象,其间一老虎蹲坐回首,头部及毛发刻画仔细,充满淳朴的山林野趣。辽代有春、秋“捺钵”制度,即统治者在春秋两季外出行营并渔猎的习俗,金代继承并更名为“春水”“秋山”。“春水”“秋山”玉成为金元时期极具特色的玉器品类。

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早就有崇虎习俗,但其境内并不产虎,因此文物中的虎形象往往充满着别样的想象异趣。画中老虎温和可亲,从此次展出的两件江户时代伊万里青花大盘上可见一斑。

青花虎竹图十二角形盘烧制于日本有田窑(今佐贺县有田町),内壁绘有虎、竹、太湖石、祥云等纹样,外壁画牡丹和山茶花纹样,圈足内外各绘弦纹一道。16世纪末,武士家族在宴会时盛行使用大盘摆放菜肴。起初他们用景德镇等地生产的中国瓷盘。直到17世纪初,有田窑兴起后,本土制作生产的大盘渐渐成为日本上流社会餐桌上的奢侈品,此类虎竹图大盘受到了广泛青睐而传世最多。

青花虎竹纹大盘

由于对有田瓷器的需求量递增,位于有田大外山区域的志田在18世纪初成为了制作批量瓷器的窑场。19世纪初,志田窑步入全盛期。当时宴席开始在日本的城市富商中流行,高级餐馆应运而生,大瓷盘的需求大增。这件青花虎竹纹大盘烧制于志田窑,制作年代约在1810至1840年间。有田窑瓷器大都经由附近的伊万里港运往各地,所以又称“伊万里瓷器”。

上海博物馆一楼电子屏将展示4件文物,包括上海博物馆馆藏清代沈铨《花鸟走兽册》、清代(1644-1911年)版福建漳州《招财纳福辟邪年画》,以及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馆藏日本宝历十二年熊斐《虎图》与日本享和三年土方稻岭《猛虎图》。上海博物馆三楼中国历代绘画馆也将展出馆藏元代佚名《白描群仙图卷》。

清代沈铨《花鸟走兽册》

针对此次虎年特展,上海博物馆将推出让文物“活”起来的趣味互动视频和微信表情包,以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另有两场特展亲子工作坊及可供免费下载的虎年手工活动资源,观众可通过亲自动手创作来探索文物知识。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虎在民间习俗中,寄托着消灾辟邪等美好寓意。展览以“虎笑寅年”为题,希望传递中华民族的韧性——以笑意化解凛冬的寒冷,以笑容增强彼此的心手相连,以笑声宣示对明天更美好的坚信。希望展览能为两国观众带来温暖向上的力量,在全球抗疫的不平凡岁月中比肩同行,迎接新的一年!

日本宝历十二年熊斐《虎图》

虎文化在中国传统中具有悠久渊源,除了上海博物馆之外,全国多家博物馆都会举办以虎为主题的展览,例如南京市博物馆的“虎跃春来:壬寅年虎年贺岁展”、宁波博物院的“虎虎生福: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等。

作者:朱洁树
选稿:周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