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申城:分类分级修缮23幢建筑,古猗园修缮工程完工
东方网2022-01-17 11:56:56

据上海发布,市绿化市容局表示,古猗园去年10月启动近40年来规模最大的保护性修缮工程。工程根据23幢建筑的保护身份、破损情况进行分类分级修缮,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做到最小化干预,共分四期进行。目前现场修缮工作已告一段落,提前完成施工任务。

(不系舟修缮后)

(缺角亭修缮后)

安全为先,科学分级最小干预

根据23幢建筑的保护身份、破损情况,古猗园进行分类分级修缮,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做到最小化干预。此次修缮的23幢建筑,有10幢位于明清历史核心保护范围内,确保文物建筑的安全是首要任务。对逸野堂、南厅、梅花厅等屋面进行整体翻修,增设防水层消除渗水隐患;解决浮筠阁不均匀沉降问题,确保建筑安全不再向水面倾斜;重塑白鹤亭、缺角亭、绘月、不系舟、鸢飞鱼跃轩的非遗泥塑,展现古典园林之美;整合优化南厅、微音阁的空间格局,微音阁已于去年重新开放。

(白鹤亭修缮后)

(浮筠阁修缮后)

(微音阁修缮后)

对于核心保护范围外的其余13幢建筑,在与古典园林风貌协调的原则下,根据每栋建筑现状情况制定针对性修缮方案。

鹤寿轩,是一座双亭合璧式楼阁,位于荷花池东岸,凭栏西望普同塔。鹤寿轩的屋面破损情况尚可,古猗园采取查漏补缺的策略,重点是修复翘角仙鹤泥塑,并根据老照片还原寿桃门洞,紧扣鹤寿轩之名。

(鹤寿轩修缮后)

(鹤寿轩修复仙鹤泥塑)

柳荫桥,桥上建亭形似官帽,桥与亭相结合,空灵透剔,穿行其中,可供遮阳避雨休憩之用。这座亭桥具有明清园林建筑的风格,古朴幽雅。根据柳荫桥现状,进行了清扫屋面、修补油漆破损等小修小补的修缮措施。作为老园区和东部青清园的分隔和过渡,穿过柳荫桥亭,引领我们步入明清园林的历史空间,充满仪式感。

以旧修旧,体现传统营造工艺

(缺角亭泥塑)

本次修缮寻找了一些传统工艺的匠人,传承和再现传统营造工艺。泥塑是江南园林典型的装饰元素,园内鸢飞鱼跃轩、白鹤亭、南厅、鹤寿轩等屋面的泥塑年久失修、破损缺失,特邀请了苏州传统泥塑非遗传承人进行修复工作。以钢筋铁丝为骨架,采用传统的纸筋灰塑形,待4-5天凝固后用白灰浆加墨汁调色。

(白鹤亭重塑白鹤)

根据现状留存和风格特色,以植物和动物为主题,包括白鹤亭的白鹤,修复了不下100个泥塑,生动还原并再现了当年的工艺。

(鸢飞鱼跃轩-菊、牡丹、竹)

广漆是一种由桐油和生漆熬制而成的传统油漆材料。漆膜坚硬、富有光泽,具有独特的耐久性、防渗透性,在南方潮湿地区运用较多。广漆工序考究繁复,修复一根柱子约12道工序,需要反复批、磨。传统工艺广漆的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工艺组合,尤其是底层的处理尤为重要。广漆刚涂完后颜色偏深,待1至2个月后才会返出真正的颜色,园内使用广漆修复的建筑正在逐渐“变色”中。

(逸野堂刚修缮完)

(逸野堂)

为避免把建筑修得过新过艳,建筑的用色是十分考究的。缺角亭宝顶和翘角拳头、不系舟二层的花窗、浮筠阁的门洞踢脚、梅花厅山墙的窗格,都专门进行了做旧处理,颜色古朴修旧如旧。

守正出奇,探索园林保护未来

1979年,对逸野堂进行了复建,采用了当时的材料和建造工艺。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小木作采用木构件和木饰面外包,建筑整体仿造明清风格,保留了古典园林建筑的风貌和特色。本次修缮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对屋面构件进行加固,并增加了屋面防水构造。

根据原钢筋混凝土椽子的截面尺寸在两侧支模,采用强度较低的灌浆料对混凝土椽子已失效的保护层进行浇筑,确保构件的稳定安全、延长混凝土椽子的使用寿命。增设防水措施需要屋面基层平整,所以没有使用原来传统灰泥基层的做法,而是用轻质混凝土找平替代,在找平层之前还增加了一道丙纶防水布,隔离屋面结构,待将来修缮时可以再次分开,呈现逸野堂原有的特色屋面结构。找平后刷防水涂料,最后采用石灰砂浆作为基层铺瓦。

古猗园老园修缮尊重历史原真性,同时运用新的技术措施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让园林文化更好地走向未来。

资料:市绿化市容局

选稿:单冉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