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泪奔!高口碑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同名书上市
周到2022-01-12 00:02:25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个“第一次”组成。被称为2020最催泪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以此为切入点,构筑了一张属于普通人的生活全景图。

12集纪录片按照时间顺序,将出生、上学、成长、工作等重要人生节点一一记录。在豆瓣、B站,分别收获了9.1分、9.8分的高分,51万人同时在线追更,为它刷出近30万条弹幕。

近日,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官方授权同名书籍由北京白马时光文化发行,书中用文字来记录那些“人生第一次”镜头之外的感悟以及未完待续的故事。

一元厨房:守望相助的“第一次”

在江西肿瘤医院旁边,有一个特殊的摊子。

顾客自备食材,交上1元钱,就可以自助使用摊主提供的炉灶、炒锅等等器具。无数患者家属在这里,以经济实惠的价格,为饱受病痛折磨的亲人做上一顿好饭。

这家厨房的诞生,源于摊主万佐生与癌症患者家属的第一次相遇。

2003年,万佐成和他的老伴熊庚香,来到南昌市毗邻江西省肿瘤医院的小巷里炸油条、

麻圆等小吃,以此维持生计。

小摊生意日渐红火时,病人家属这个特殊群体第一次出现在老万夫妇眼中:有人询问,是否可以借用他们的炉子给病人烧点菜。夫妻两人也没多想就同意了。

自此开始,“1元厨房”连续开了十几年,在令人望而生畏的肿瘤医院旁边,默默输出温暖,给予患者和家属无声而实际的守护。

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也因此获得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而颁奖当天,夫妇俩为了保证厨房不打烊放弃了去北京领奖。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是写给他们的颁奖词,也是他们普通的每一天。

这集节目的导演黄远在第一次造访1元厨房时,也颇受震撼。

他在导演手记中写道:“2019年的9月底,我第一次到厨房,对厨房直观感受,太热闹了,熊阿姨有着大嗓门,热心肠,来厨房的人都爱跟熊阿姨哈拉两句,而万叔叔,在一旁默默换着煤炉里的煤球,厨房的氛围让我觉得很舒服,像回到小时候老家的凉亭,所有的心事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慰藉。对于癌症这个话题,本以为会看到沉重的景象,但在厨房的每一位,却让我觉得他们比谁都更积极地活下去。”

一街之隔的肿瘤医院里,家属与患者相守,对抗病魔带来的残酷挑战;

简单温暖的一元厨房中,老万夫妇与无数个来此做饭的家属、病患相守,彼此鼓励。

这部纪录片中,还有许多像一元厨房这样平淡却温暖的故事,提醒我们每个人,世界再大、需要解决的难题再多,你都不会孤单,总有陌生人在默默爱着你。 

 无奈告别:不想触碰的“第一次”

作为整个纪录片的收官之作,《告别》讲述的故事,即是整个节目与观众的告别,也是人生后半段,最不想触碰的“第一次”。

这集讲述了1个上海版“恋恋笔记本”的故事。

73岁的巢爷爷,已经连续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伴儿4年。奶奶病情日益严重,有时甚至连巢爷爷也记不住,相濡以沫大半生的爱人,就这样被迫面临人生中对彼此的第一次告别。

4年里,巢爷爷从没放弃过或气馁过。

他为妻子写了满满一板子的备忘提醒,帮她加强记忆。日常也时刻耐心照顾陪伴左右,准备吃的、照顾起居、推掉朋友聚会、战友聚会,日复一日温柔陪伴,为的就是让老伴儿聂奶奶多记住他一点点。

奶奶住在养老院,爷爷每次去见她都要转好几路公交车,几经颠簸。

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周四五次的频率,从不缺席。巢爷爷说:“只要看到她,她还认得我我就高兴。”

疫情期间,这样的相见成了一种奢侈。

无法出门的爷爷,用一封长长的信表达了他对爱人的思念和牵挂。

摄像师记录下了他写信、读信的过程,当老人颤抖着抓住那几页信纸,努力稳住已经开始发抖的声线讲出一句句冷静深情的告白时,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即便人生无法避免告别,但巢爷爷仍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爱她、照顾她。一如他们刚相爱那样。

巢爷爷的举动,比许多经典爱情电影或文学作品,更能让人读懂爱情。

书与纪录片: 不同角度的“第一次”

这是部让人意犹未尽的纪录片,那些故事中,有太多值得深思的人生哲理和最动人的平凡力量,而在镜头之外,这些“第一次”背后还有太多欲说还休的感悟、未完待续的故事。

纪录片同名授权书籍《人生第一次》弥补了这个遗憾。

除了原片精华外,本书还特意邀请涂松岩、王耀庆、秦博、韩童生、郎月婷、辛柏青、王仁君、寇振海、张钧甯、许文广、阿云嘎等11位纪录片中出现过的明星讲述人撰写自己的心得感悟,他们是讲述人、观察者,也是亲历者。

此外,导演们还写了手记,作为亲历整个故事制作过程的导演,他们的回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读懂这些故事。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

作者:徐颖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