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岁时草木记①|蜡梅可不是黄色的梅花 它和梅花各有各的妈
封面新闻2022-01-07 22:33:52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小寒刚过,梅花和蜡梅陆续开了。

“梅花和蜡梅”?为什么不能统一说“梅花开了”?那是因为蜡梅可算不得梅花。除此之外,人们对于梅花还有更多、更深的误解。比如究竟是“蜡梅”还是“腊梅”?傲雪寒梅竟然是“名不副实”?封面新闻邀请了植物学科普作家孙海,在冬梅绽放之际,带来一场“梅”香扑鼻的科普。

正如“麻婆豆腐里没有麻婆,老婆饼里也没有老婆”,孙海介绍说,其实我们对于蜡梅的认识,一直都有误解。“夹竹桃不是‘桃’,南天竹也不是‘竹’,串钱柳也不是‘柳’,蜡梅和梅花也不是一种植物。”蜡梅,在《中国植物志》里,植物名作“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的植物,而梅花则是蔷薇科李属植物。科与属都不同,自然不能归为一类。

那“腊梅”和“蜡梅”,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用法呢?孙海解释道:“我们可以从清代学者陈淏子所著《花镜》里略窥一二:‘蜡梅俗称腊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放,故有其名。’因此,蜡梅才是其正名。所谓的‘腊’梅,是因为它花开于腊月,才渐渐传为腊梅。”

在历史上,分不清“蜡梅”与“腊梅”的,大有人在。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为“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但是在《本草纲目》的参考书目《救荒本草》中,又以“腊梅”来称呼: “腊梅花多生南方,今北土亦有之。其树枝条颇类李,其叶似桃,叶宽大纹脉微 粗。开淡黄花,味甘微苦。救荒采花,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同样在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也曾写作“腊梅”。虽说“腊梅”也不是完全有误的写法,但是“蜡梅”,确实能够更准确地表现“色似蜜蜡”的特点。黄庭坚写蜡梅“香气似梅花,似女工撚(读niǎn,指用手指揉搓)蜡所成”,苏轼写蜡梅“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这些诗句都道出了蜡梅的“色似蜜蜡”。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蜡梅都在冬季开放。虽然专家学者对于蜡梅科属的分类存在不同的观点,但一致赞同的观点是,蜡梅科至少包含蜡梅属和夏蜡梅属①。《中国植物志》(1937年版)中指出,两“属”中,有各种蜡梅,有的花期是5至7月,有的是8至10月,还有的是11月至翌年3月,等等。因此,把这种植物统称为“蜡梅”比较妥当。这样做,一来能够表现出它的花瓣色似蜜蜡、有蜡质感;二来可以涵盖各种花期的蜡梅。

由此看来,写作“腊梅”确实不太合适。

在讲到梅花和蜡梅的种植历史时,孙海介绍说,这两种植物,都是原产于中国的植物。“最早的梅花,生长在中国南方山野间的山涧水岸边,因此也就有了‘江梅’的别称。后来,才被移植在园中栽培。”

不过那时,古人栽种梅树并非为了观赏,而是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果木栽植。《尚书·说命》中曾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见盐与梅,是两种十分重要的调味。“在还没有醋的时候,古人是将梅子捣碎成为浆汁用来做酸味调味品的。1975年,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数枚梅核,这也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就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的调味品了。”梅原产中国南方,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结果子的梅子树被称为果梅,为蔷薇科杏属梅的植物,相比于蜡梅科蜡梅属的蜡梅,更加“接近”蔷薇科李属的梅花。

说起梅花,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傲雪寒梅”,以赞叹其高洁、不畏寒冷的姿态,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梅花原产于中国南方,它对温度的变化即为敏感,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才是梅花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孙海说道,“梅花是落叶小乔木,花后才生叶,花期时花朵生于没有叶的枝干上,给人以傲骨的形象。”在孙海的解释中,梅花成为“傲雪寒梅”,仿佛只是无心插柳。

正是因为梅花在寒冷的冬春交季率先开花的自然习性,让古人对它们越发喜爱,将其从一种调味的果木培养栽植成为了观赏性的花木,宋代以后更是一点点赋予了梅花更多的文化内涵。

按照这样说来,虽然诗人陆游分不清“蜡梅”和“梅花”,但是他笔下“无意苦争春”的诗句,反倒“歪打正着”说对了。

①董雷. 蜡梅科植物基因组大小预测与核型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7.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