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来贵州的这些古镇里体验多彩年俗
多彩贵州网2022-01-05 20:56:43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王晓)春节临近,城市里的年味越来越淡,给大家推荐几处贵州的古镇老街,回味小时候哪些充满烟火气的民俗风情。

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为军事要塞,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素有“筑南门户”之誉。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

青岩古镇 摄影/吴丹

历经600多年沧桑演变,青岩古镇如今已成为多元文化汇集的“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汉服爱好者、锦衣卫、油纸伞、大红灯笼……夜晚置身古巷,古香古韵的装饰让游客沉浸其中仿若重回“大明”。

大明志表演 摄影/杜船

镇远古城

镇远古城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国家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清影姿态万千。

山清水秀的镇远 摄影/吴丹

镇远的春节文化习俗,除了秉承汉族春节文化习俗外,还融入了苗、侗、土家族等文化元素,形成遗风犹存、底韵深厚、内涵丰富、喜庆热闹、年味浓烈的镇远春节文化习俗。

镇远夜景 摄影/吴丹

下司古镇

下司古镇位于黔东南州麻江县,地处清水江上游,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誉,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在这里相互交融。

下司古镇码头 摄影/汪朝伦

每年春节期间,下司古镇会举办一系列带有浓厚本地文化的民俗活动,“萌犬争霸赛”“绣球娶亲”“接官亭送状元”等活动趣味十足、年味浓郁。

往年迎财神活动(资料图)

隆里古城

隆里古城位于黔东南州锦屏县,在明代是重要的军事城堡。经过几百年的洗礼,这里完整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

隆里古镇 图源/景区

唱汉戏、吟故事、玩龙灯是隆里的三大文化瑰宝。春节期间,人们还要耍龙、画花脸,引来八方游客闹新春。

传统民俗耍龙 摄影/李林

寨英古寨

寨英古镇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部,是“中国滚龙艺术之乡”。古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是梵净山下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有“梵净古都”之称。

《滚龙之乡》 摄影/黄文斌

“滚龙艺术”是本土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寨英人心目中,滚龙是吉祥万能的象征,它不仅能祛除各种魔障,确保一方安宁,而且能行云布雨,赢得五谷丰登,是祥和安宁、丰衣足食的保障。

《滚龙的传承》 摄影/田茂荣

土城古镇

土城古镇位于赤水河古盐道上,是古时“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土城因航运而兴,更因红军“四渡赤水”而驰名,每天都会有人来这里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土城古镇 图源/天眼新闻

这座古镇至今已有2100多年。穿过深沉古老的牌坊,沿街的青堂瓦舍,酒馆茶楼,勾勒出黔北人民的古朴生活。隆冬腊月来到这里,沿街民居的窗前廊下挂满了香肠腊肉,古镇老街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

华灯初上的土城古城 图源/习水县广播电视台

平远古镇

位于毕节市织金县的平远古镇,简称“织金平远古镇”或“平远古镇”,因织金古称“平远”而得名。古镇建设风格既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又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展示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境。

曲水流觞的平远古镇 摄影/王晓

平远古镇与织金洞为邻,以织金古城的百泉水润为境,织金庵阁寺祠的寂静清幽为真,可谓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有着江南水乡的婉约气质。

曲水流觞的平远古镇 摄影/王晓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古镇里还保留这浓郁的的年味。来贵州吧,感受一份清新自然的原生态气息,体会浓浓的贵州民俗风情,过一个纯正的中国年。

编辑:王婉

编审:王雪峰

审签:易丽霞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