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独具特色的吉祥纹饰图案符号背后是中华民族的向善向美
文汇2022-01-04 06:19:35

微信截图_20220104061549.png

正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的《福禄寿喜 美好生活——中华吉祥文化特展》选取自然、历史、艺术等门类的展品近300件,阐释吉祥文化数千年传承发展演变,及其对百姓生活与中华文化的多层次影响。

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吉祥文化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支流。先民们巧妙地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文字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透过一个个纹饰、图案、符号,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家国情怀和民族性格。

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与浙江自然博物院、河北博物院联合主办的《福禄寿喜 美好生活——中华吉祥文化特展》日前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三地三种不同类型文博单位的首次跨界合作,选取自然、历史、艺术等门类的展品近300件,阐释吉祥文化数千年传承发展演变,及其对百姓生活与中华文化的多层次影响。

人们在对自然的观察实践中萌发了原始的吉祥观念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说白了,吉祥就是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向善向美。”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城市史研究部副主任陈汉鸿介绍,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认知世界的能力,先民对神秘莫测的宇宙万象和诸多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动植物的特性充满幻想与猜测。在与自然的共处中,先人们摸索着认识自然,尝试着沟通天地,在观察和实践中萌发了原始的吉祥观念。

比如,在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发现有乌龟、鳄鱼、鸟、蟠蛇、鹿等动物纹样。这种明确有意识的创作行为,应源于人们对自然的长期观察。再比如,两只鸟共同环绕着太阳,构成了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蝶形器的主要纹饰。这也被视作一种早期的太阳崇拜。

逐渐地,人们将生活情感融入到对自然的观察中,常因动植物的名字谐音或某种特殊习性而将美好寓意赋予它们。这个过程中,往往体现国人趋利避害、积极向上的观念。

以虎为例,这是一种很凶悍的猛兽,但正因为它的威猛,在民间文化中,有驱疫辟邪之用,象征着震慑力;虎同“福”谐音,又寓意富贵盈门、家宅兴旺。因此,传统观念中,中国人喜欢给婴幼儿戴虎头帽,寄托对下一代的殷切关爱。而不同地区虎头帽的样式特点也不尽相同。

中原地区的虎文化最为发达,常用虎本身的黄色和大红大绿等对比鲜明较为显眼的颜色作为主色,非常喜庆;北部和东北地区多用黑色、绿色和白色,风格粗犷敦实;江浙一带的刺绣业发达,虎头帽样式风格细腻、精巧、雅致、恬静、色彩层次比较丰富,制作更加逼真。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文化无处不在

据记载,至秦汉时期,吉祥文化已经生长出初步的象征体系。隋唐以降,吉祥纹饰趋于世俗化,开始流行于各个阶层之间,题材更加丰富,大量花草植物鸟禽图样被广泛应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系统化程度。传统吉祥图案把自然物人格化、理想化,使天人关系成为审美的演绎,不同的自然意象被人为联结与叠加,展现更浓烈与纯粹的吉祥期冀。比如,游鱼嬉戏莲间代表“连年有余”,蜘蛛脱巢而降寓意“喜从天降”,猴子爬上马背象征“马上封侯”,漫天飞舞的红色蝙蝠图案寓意“洪福齐天”,带冠的雄鸡与鸡冠花组合象征“冠上加冠”等。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愿意把千言万语说不尽的美好祝福,提炼成为有趣、正能量、故事性的符号,进而帮助自己从心理层面、生活层面树立信心,激励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更幸福美好的生活。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吉祥文化无处不在,伴随着每个人的出生、求学、成家、立业……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展厅内展陈了一幅富贵平安图轴。它由京剧家梅兰芳、荀慧生、黄桂秋、姜妙香、程砚秋和尚小云等合作绘制,所画梅、竹、牡丹、山茶、双鱼及博古架是一幅典型的案头清供图。画作款识:富贵有余竹报平安,梅兰芳补墨梅并题,荀慧生画牡丹,黄桂秋用双勾法补竹,姜妙香画瓶架,程砚秋画红山茶,尚小云画双年鱼,是非常难得的众多戏曲名家之手迹。

“以福禄寿喜为代表的传统吉祥图案传承至今,虽然内涵与功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今的中国也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并没有改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胡江说,在国际形势和全球疫情复杂多变的当下,当全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吉祥文化也为世界送上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作者:李婷

编辑:范菁

作者:李婷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