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浦东之根”川沙古镇游玩指南
乐游上海2021-12-30 08:44:38

川沙是老浦东历史文化的集中和传承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拥有1300多年成陆史、460多年筑城史、200多年建县史、100多年革命史,70多年发展史。曾长期以来是浦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2014年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川沙古镇今仍完整保留了护城河,完好保留了明代的部分古城墙以及清末民初江南传统街市风貌,是浦东乃至上海现存城池格局最完整、传统肌理保存完好、传统风貌街巷最长、历史遗存众多、遗存文化多元、保护利用价值极高的古城建置聚落,诞生了宋庆龄、黄炎培等一大批有深远影响的名人,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积淀,素有“浦东历史文化之根”美誉,具有重要的保护利用价值。

图片

游古镇·打卡点

图片

内史第(黄炎培故居)

“内史第”原来叫“沈家大院”,为沈树镛祖上所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又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名人集聚的江南民宅。黄炎培1878年诞生于第三进宅院,现为市级文保单位黄炎培故居;宋庆龄等兄妹五人、民主战士黄竞武、水利专家黄万里、著名音乐家黄自等黄氏子弟诞生于此。内史第曾以藏有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被清代国学大师俞樾赞为“文物古迹,富甲东南”。沈树镛之子沈毓庆在这里开启了中国毛巾业发展的先河。

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218号

开放时间:09:00-11:30,13:00-16:30(11:00后停止入场,16:00后停止入场)(周一闭馆),目前因馆内检修,闭馆至今年12月31日

门票:免费

图片

图片

宋庆龄文化展示中心

宋庆龄文化展示中心主要介绍了宋庆龄的生平,让宋庆龄创办的事业及其优质资源与社会更广泛地连接起来,为广大妇女儿童共享。展示中心分展览与体验两个区域。展览区主要体现宋庆龄关心妇女儿童事业的情怀及其贡献。体验区为参观者开辟一个寓教于乐的观展体验活动场所,了解军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建设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北市街35号

开放时间:09:00-11:30,13:00-16:00(周一闭馆)(暂未开放)

门票:免费

图片

图片

戏曲艺术展示中心

川沙是沪剧东乡调发源地,展馆内从各角度全面展示沪剧在川沙、在上海的发展及历史。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正门,是高达5米的仿古门楼建筑,紧接着就是宽4.5米,高3米“照壁”。绕过照壁,就是演出的场地,约有120平方米。演出的戏曲舞台有60平方米,是一座仿古的建筑,极具江南民宅风格,屋脊高8米,坐在台下任何角落,舞台演出一览无余。

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北市街37号

开放时间:09:00-11:30,13:00-16:30 (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

图片

川沙营造馆(丁家花园)

川沙营造馆由展厅和公共空间两部分组成,通过“一把泥刀走天下-川沙营造业溯源”“‘浦东鲁班’一代宗师-近代上海营造业领袖杨斯盛”“筑造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名建筑与营造企业家”等三个部分,以视频、实物、史料等较全面地展示了川沙营造业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在上海市建筑界的地位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北市街17号

开放时间:09:00-16:00(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

图片

图片

川沙古城墙公园

在川沙古镇新川路上,有座古朴典雅的川沙古城墙公园,公园临护城河畔巍然屹立一段60米左右长的明代古城墙,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好的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川沙古城墙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为抵御倭寇入侵,由川沙太学士乔镗等提议建造。明代所修建为川沙堡城,城墙周长约2000米、高9米、墙基阔10米,筑12座炮台,砌372垛堞。四门均修城楼,外修4座吊桥,并开挖了一条36米宽、5米深的护城河,清代重修。现尚存东城墙60余米。公园内有岳碑亭、魁星阁等景点。

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171号旁

开放时间:06:00-18:00

门票:免费

图片

图片

川沙公园、鹤鸣楼

川沙公园是一座江南古典式园林,占地5.3公顷,三大楼、八大景区、三十多个景点,建设有现代化游乐场设施,鹤鸣楼为川沙公园首景,楼有五塔七层,高54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

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城南路411号

开放时间:5月至10月 05:00-21:00,11月至4月 06:00-18:00

门票:免费

图片

上川铁路川沙站旧址

上川铁路是上海第一条商办轻轨铁路。1921年,黄炎培、张志鹤、顾兰洲等集资筹建上川交通公司,铺设庆宁寺到川沙的轻轨铁路。1926年6月建成“飞虹复道”,是为当时川沙小火车通行而建造的旱桥。1925年上川铁路连接庆宁寺到川沙,1975年拆除,后按原址复制了“川沙火车站旧址”,位于川沙烈士陵园门口,站台为青砖铺设,围有木栅栏,并保存着20世纪30年代蒸汽机车头。2013年6月,川沙新镇人民政府将“川沙火车站”和“飞虹复道”合二为一,成为川沙一景。

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华夏东路2696号

开放时间:全年

门票:免费

游古镇·品美食

老味茶屋(川沙老街店)

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南市街102号

营业时间:9:00-17:00(每周一休假)

特色:老味香糯塌饼、特色糯米饭塌饼

老街菜饭

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中市街63号

营业时间:10:30-18:00

特色:菜饭、扎肉、咸蛋黄狮子头

上海老式葱油饼

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北市街112号

营业时间:6:00-11:00,14:00-18:00

特色:葱油饼

新川饮食店

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川黄路16号

营业时间:全天

特色:月饼

和满堂

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71号7幢;南市街128号

营业时间:11:00-14:00,16:30-21:00;9:00-19:00

特色:肉皮汤、圆子

阿良食品

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川黄路138号

营业时间:7:00-22:00

特色:阿良瓜子

游古镇·知非遗

川沙民间故事

川沙民间故事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群众基础扎实,是浦东故事的摇篮发源地。川沙民间故事是浦东川沙地区的文化艺术品牌。川沙民间故事包括语言艺术与表演艺术两部分,以浦东方言为基础,口耳相传,讲得出、听得进、记得牢、传得开,说身边事、讲乡土情,川沙民间故事贴近生活,百姓喜闻乐见。

2015年,“川沙民间故事”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沪剧

沪剧起源于田间的山歌俚曲,后受到苏州、无锡一带花鼓戏的影响,但与安徽花鼓戏似乎无关系——变成了载歌载舞的花鼓戏,因发轫于浦东乡间,故又称东乡调。川沙是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川沙百姓酷爱沪剧,具有深厚的观众基础,沪剧已成为川沙人民文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2017年,“沪剧”被列入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江南丝竹

川沙地区的江南丝竹起初是几人凑在一起弄弄白相,后大多用于婚娶喜庆场面,演奏时乐器上还配有五颜六色的珠彩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川沙出现了“小开清音”与“门图清音”之分。“小开清音”主要在集镇上富家子弟,经济较宽裕的非农业者间流行;“门图清音”即大部分来自农民,在农村极为盛行。

2009年,“江南丝竹”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选稿:王冰倩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