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肖复兴:我在美国偶见《可爱的中国》,感受到游子心中那份对祖国的期望
上观新闻2021-12-30 08:01:00

今年是我的母校汇文中学建校150周年。这是一所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彭雪枫将军就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三一八惨案”唐谢二君的烈士纪念碑至今矗立在校园里。


2002年,彭雪枫将军的夫人林颖(中)与汇文中学彭雪枫英雄班的学生在一起交谈。

1960年,我考入汇文中学,读初一,班主任是司老师,他高中毕业留校不久,也就20岁出头的样子。他面色黧黑,身材瘦削,富于朝气和激情。第一堂课,他没有讲别的,先向我们介绍了方志敏烈士的事迹和他写的《可爱的中国》,然后,大段大段背诵了《可爱的中国》里的段落,气势磅礴,如同高山滚滚落石,先把我们砸晕。

61年过去了,眼前总还浮现司老师背诵时的样子。他的背诵充满激情,他的眼睛在厚厚的镜片后闪闪发光,教室里一下子异常安静,只有窗外高大的白杨树叶摇出哗哗的响声,如同涨潮时翻滚的海浪,在为司老师、为方志敏伴奏。

“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当年司老师背诵的《可爱的中国》中的这几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情景恍如昨日。一位英雄,一个老师,一篇文章,一次激情洋溢的朗诵,对于一个少年的影响竟然是一辈子的。那一年,我13岁。


一场“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中,演员和学生们一起朗诵《可爱的中国》

在此之前,我没有读过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司老师朗诵得好,方志敏写得好,那一连串的排比水银泻地一般,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抒发得那样激情澎湃,像国庆节天空中绽放的璀璨礼花,燃烧得我们每个同学的心里都火热而明亮。

我渴望读到《可爱的中国》的全文。没过多久,我在前门旧书店里买到了《可爱的中国》,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方志敏牺牲之前写下的著作,几经辗转,由鲁迅先生保存,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出版。世上有很多书,有的厚厚如同砖头,有的精装宛似豪宅。但书从来不以薄厚精粗论英雄,正如人的生命价值不以长短为标准。方志敏只活了36岁,却顶天立地;他的这本薄薄的《可爱的中国》,却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

回到家,我一口气读完《可爱的中国》。这本书中还收录了方志敏的另一篇散文《清贫》。我从未有过这样读书的激动,在那样贫穷落后、黑暗残酷而且自己时刻面临生命威胁的年代,方志敏对祖国充满那样深厚而不可动摇的感情,充满那样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信心,寄托着那样多美好的向往和心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仅仅靠生花妙笔可以写出的。


方志敏狱中手稿

在《可爱的中国》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我也非常喜爱:“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接着,他以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将中国温暖的气候比之母亲的体温,将中国辽阔的土地比之母亲的体魄,将中国的生产力、地下宝藏、未曾利用的天然力比之母亲的乳汁,将中国绵延的海岸线比之母亲的曲线……

我不知道将祖国比喻成母亲,方志敏是不是第一人,但我是第一次看到,感到那样的贴切、生动、充满情感。他这一连串热情奔放的排比,绝对不是靠修辞可以书写出来的,而是对祖国母亲深厚情感的情不自禁又无可抑制的流露,是心的回声,是血液的奔涌,激荡着一个13岁少年的心。

如果说少年时代,哪一位英雄让我最难以忘怀,是方志敏!从那以后,方志敏留给我抹不掉的记忆。想起他来,眼前总会浮现那张牺牲前他披着棉大衣、拖着沉重脚镣的照片所呈现的威武不屈的形象(后来我看到一幅以此形象创作的版画,黑白线条爽劲醒目,印象至今难忘。前年年底在中国美术馆里看到这幅木刻,它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大,但站在它面前,凝视着,心里那样的感动,久久没有离开,仿佛看见了方志敏,也仿佛看见了司老师,还有我自己的少年)。为此,我心里一直非常感谢司老师为我们朗诵了《可爱的中国》,在我刚上中学的时候为我推荐了这本我一辈子难忘的好书。

司老师只教我初一一年,中学毕业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司老师。一直到1986年的夏天,我在中宣部的一间会客厅里,才再次见到司老师,才知道他已任中宣部的一个司长,负责中学教育。当时,我的长篇小说《早恋》引起争议,特别是遭到一些中学老师的反对,书已经在印刷厂准备印刷了,不得不停印下来。这部书的责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吴光华先生不服气,带着我,拿着书,找到中宣部评理。没想到,出面接待我们的是司老师。司老师把书留下了,说看完后再提具体的意见。

阔别多年的重逢,司老师笑着对我说:一直关注你的写作。希望你多写点儿,写好点儿!我对身边的吴光华提起了当年司老师为我们全班大段大段背诵《可爱的中国》的情景,司老师听了,笑了起来。

逝者如斯。日子在时代的动荡和变迁中飞逝,我和司老师的人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心里揣测,不知这本《早恋》,司老师看过之后,会有什么看法。他的位置,会让他的意见举足轻重,甚至决定着这本书的命运。他很快就看完了,传达了他的意见,觉得写得挺好的,没有问题。书顺利出版了。

从那以后,一直到前些年,我才又一次见到司老师。他和我都已经退休,只是他还操心着中学教育的事情。他打电话问我,能不能到四川绵阳给中学师生做一个文学讲座,我当然义不容辞。过不久,在母校汇文中学新建的一所初中分校里,我和学校的语文老师座谈语文教学,司老师也参加了。他正在这所学校帮助进行教学改革。会后,学校派车送我和司老师回家,在路上,我知道了他的儿子到美国读完博士,在普渡大学当老师。我知道,司老师结婚晚,但听到他的孩子都已经结婚生子而且当了大学老师,还是觉得日子过得飞快。我的记忆,还定格在初一那年他大段大段背诵《可爱的中国》的情景里。那时,他是那么的年轻!


小学生在上海的“时光之镜”体验亭了解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的故事

15年前的一个冬末,我去美国。那是我第一次到美国,借住在一位留学美国攻读历史的博士的公寓里。他回国探亲了,正好房子空着,好心让我来住。在美国读博尤其是文科博士,不那么容易,他到美国已经10多年了,快40岁了。这么大的年纪还坚持读博,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得到了导师的认可,正艰难地等待着出版社最后的审定出版。

他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英文和中文书,闲来无事,我翻他的书,忽然发现有一本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居然和我当年买的同一个版本。尽管,封面已经破旧、褪色,却突然间令我在心中涌起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重读这本书,那些曾经熟悉的几乎可以背诵下来的段落,迅速将我带回初一时的青葱岁月,想起司老师的激情背诵,想起自己买到这本书回家一口气读完情不自禁地抄录……

这位博士从家回到美国后,我和他聊起了这本《可爱的中国》。我告诉他我少年时的经历、司老师的朗读、我买的旧书等等。他告诉我他读博出国前,尽管筛选下好多书没有带,但还是从国内海运了满满两大箱子书,其中就有这本《可爱的中国》。他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让他想起祖国。


位于江西的方志敏烈士“清贫丰碑”

他问我:这本书里还有一篇《清贫》,你看了吧?

我点点头,说看了。

他接着说,方志敏说:“清贫,清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被捕的时候,仅仅从他的身上搜出一块手表、一支钢笔和两块铜板。如果像方志敏这样的革命者多一些,可爱的中国是不是会更可爱?

在异国他乡,他的这一番话让我难忘。那是他的、是我的、也是司老师的,对于祖国的一份感情和一份期望。那一夜,因谈起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我想起了司老师,想到了很多。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