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绿色,在黄土高原上铺展
海外网2021-12-24 11:33:53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 茂密的树林覆盖着山峁,红嘴蓝鹊在退耕还林森林公园飞跃……隆冬时节,延安市吴起县依然处处葱郁、充满生机活力。

包括吴起县在内的延安市,曾经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延安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3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6.6%,使全市多年平均入黄河泥沙量,由20世纪90年代每年的2.58亿吨降到了近年的0.31亿吨。

延安生态巨变,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缩影。经过持续治理,绿色在黄土高原上不断铺展。

黄土高原主色调:由“黄”向“绿”

“山上光秃秃,下面黄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这曾经是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的写照。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高西沟村,过去水土流失严重、百姓生活艰难。

通过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新建淤地坝,荒坡陡处搞绿化,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高西沟村几十年如一日地综合治理,如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8%,林草覆盖率达到70%,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米脂县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土流失面积达838.6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9.19%。30年来,全县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淤地坝建设工程等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林草覆盖率普遍增加10%至30%以上。”陕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杨军严说。

黄土高原上的甘肃省定西市,20世纪8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最高达1.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9%。如今来到定西市,随处可见层层叠叠的梯田所展现出的优美曲线。截至2020年,定西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63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65.05%。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曾经常年风沙肆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截至2020年底,右玉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0.3%提高到63.63%,绿化率达到57%,“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显示,黄土高原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态势。

“通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持续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整体向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土流失面积已由1990年的45万平方公里减至2020年的23.42万平方公里,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0余个百分点,主色调已由‘黄’变‘绿’。”水利部水土保持司规划协调处处长张续军说。

植物、工程、耕作措施相结合: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之路

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在千沟万壑中筑起的淤地坝,是减少泥沙入黄河的拦沙“卫士”。淤地坝在拦截泥沙、保持水土的同时,淤地造田、增产粮食。

陕西省延川县的马家湾淤地坝,是个有着30米高坝的大型淤地坝,它所拦下的大量泥沙,已经成为肥沃的土地,坝地里每年丰收着玉米等农作物,正所谓“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

陕西省绥德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记者在绥德水保站辛店沟试验场采访时了解到,试验场开展水土流失规律、淤地坝、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目前,试验场治理度达到80%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75%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80%以上。

“在水土流失治理实践中,黄土高原地区总结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沟、坪、梁、峁、坡综合治理,植物、工程、耕作措施科学配置,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水土保持之路。”张续军说。

经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分析计算,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土量达190多亿吨,实现粮食增产1.6亿吨,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2万亿元;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河泥沙4.35亿吨,减少了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显著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

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水土流失治理高质量发展

在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里,一张卫星遥感照片清晰地显示,曾经是“光秃秃的山梁一片荒凉”的吴起县,县域版图已被绿色覆盖;在榆林市,林木覆盖率近年来不断提高,绿色版图不断向北延伸。

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建坝、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不断改善,绿色不断在黄土高原上铺展。然而,这里的生态依然脆弱,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不轻。

2020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仍有23.4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7%,占区域总面积的36.56%。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危害生态环境,而且大量的泥沙输入黄河,造成河道淤积抬高,形成‘悬河’,危及黄河防洪安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局长王敏说,黄土高原仍然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沟道重力侵蚀问题依然突出,是入黄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仍需不懈努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年12月20日,黄河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提出,加强黄河上中游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支持在黄河流域上中游开展整沟治理;制定淤地坝建设、养护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健全淤地坝建设、管理、安全运行制度;禁止在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区域开展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相关立法工作的推进,将会更好地推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随着新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完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绿色也将在黄土高原上不断铺展。(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责编:秦雅楠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