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可以望江、赏湖、爬“山”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园要来啦!
浦东发布2021-12-21 08:30:10

秋风吹黄了落叶,脚下草地如茵,水边的芦苇丛随风飘摇……这一幅如画的秋景,就在距离卢浦大桥浦东段桥下不远的地方。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区域,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已经装扮一新,即将开园迎客。

小编12月20日获悉,经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批准,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将于月底向广大市民游客开放。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位于浦东滨江核心地区,西北部毗邻黄浦江,东至卢浦大桥—长清北路,南至通耀路—龙滨路,用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公园定位为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的世界一流城市中心公园。结合已建成的后滩湿地公园,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对世博会4个保留场馆进行改造,同时新建世博花园、申园、双子山、上海温室、世界花艺园及大歌剧院、国际马术中心等设施,打造未来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沿江公园绿地。

世博文化公园于2017年9月22日开始建设,计划于2023年底完成主体建设,2024年实现全园开放。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规划建设世博文化公园是上海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区域空间品质,延续上海世博精神,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重大举措,更是“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生动案例。北区率先开园,将更好地回应广大市民热切期盼,让市民游客尽快享受到公园建成的成果,让市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使黄浦江两岸地区建设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从13号线世博大道站附近的东入口进入园区,这里有一个面积约5.8公顷的广场——舞动广场。站在这里,广场东侧为城市界面,交通汇聚,高楼林立;西侧为公园界面,静谧森林。广场不仅是一个汇合点,也如一座城市舞台,行走、驻足,行云流水,夏季赏荷、秋季赏叶,让人从城市转身,回归自然。

广场西侧有一大片水面,走过月洞桥,两边有茂密的树木。公园内的静谧森林,面积约16公顷,是公园最大面积的生态涵养林,也是城市中心的天然氧吧,将城市喧嚣隔绝于外,形成公园绿色屏障。静谧森林设置木栈道穿行其中,是体验自然生态、静赏秋叶斑斓的好去处。

往南,可以来到时光印记大道。地上的一块标牌上写着:上海第一家民营钢铁厂——和兴化铁厂,也就是上钢三厂的前身。总长400多米的时光印记大道,从东至西分为三段,将时光穿行与休憩空间结合,向游客讲述了公园所处场地的三段历史,依次展示了这块区域从钢铁工业时期到世博会时期再到世博文化公园时期,从工业时代到生态文明时代的历史演化进程。

北区内除了保留了原世博会期间的法国馆、意大利馆、俄罗斯馆和卢森堡馆等四个展馆外,在园区的西北部还精心打造了一个园中园——申园。如果说从东入口一路走来,给人以开阔自然的感受的话,那么进入申园,体验的是一种精致巧妙的明清时期江南园林文化特色。

申园总占地达5公顷,园内掇山理水、筑房建桥,形成了北山、南水、东园、西苑的空间布局,山环水抱之中的建筑群落。

从南门进入申园内,前方上坡顶有六角亭一座,亭旁松树成林,有山林野趣,林下满铺各品种杜鹃近40种,高低错落并有登山道迂回曲折,醉红映霞成为园中一景。在园内移步换景,除了醉红映霞,还有古柯晚渡、玉堂春满、松石泉流、曲韵天香、秋江落照、烟雨蓬莱、荷风鱼乐等景观,共同构成了申园八景。

登上申园北山最高点的一览亭,北望可见黄浦江,南望可见园内湖面及中心湖,是亭内赏景的最佳时间。而对面塔吊高耸的地方,是正在建设的双子山。未来的世博文化公园更让人期待。

据悉,本次将要开放的公园北区占地85公顷,舞动广场主题园区、静谧森林主题园区、时光印记大道主题园区、世博花园主题区域、音乐之林主题园区和申园主题园区等景观片区和景点组成,各大主题园区各具特色和亮点。

此次公园北区开放以后,世博文化公园将进入运营管理和建设并举的新阶段。更多的停车、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仍在建设中。同时,园内禁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市民游客可通过公共交通到达。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东入口位于浦东新区济坤路,市民游客可乘坐轨交13号线,在世博大道站4号口出站,即可步行至公园东入口;乘坐浦东98路在“世博大道长清北路枢纽”下车,即可步行至公园东入口;或乘坐1118路在“长清北路国展路”下车,即可步行至公园东入口。目前北区开放P2停车场(全预约),场内配有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和充电桩。市民游客需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提前预约停车位,如预约名额满,可就近到公园东侧央企总部办公楼的地下停车库停车。

作为一座开放式公园,游客可免费进入,但部分场馆如申园、狗GO乐园入园需预约。其中,狗GO乐园开园期优惠价按每只狗30元/次收取(含保险费)。市民游客可通过公园官网、微信公众号、预约小程序进行预约。预约小程序上线时间为:12月24日12:00。

在疫情防控期间,公园管理方将严格执行有关防疫要求,采取体温检测、口罩佩戴、“随申码”查验等防疫措施。一旦有防控要求,将实施游客限流、区域封闭等必要措施。

为避免大客流带来的安全隐患,公园管理方建议市民游客错峰出行,合理安排时间,而春、秋两季公园内的景色更具观赏价值。

作者:李继成
选稿:常善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