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汉文帝真的薄葬?霸陵还能挖出宝藏吗?|文史笔谈
封面新闻2021-12-20 20:40:12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重大考古成果,历经多年考古调查和论证,汉文帝霸陵终于被正式认定,位于陕西西安以东白鹿原上的江村东侧的“江村大墓”就是霸陵,纠正了霸陵位于凤凰嘴这一延续了700多年的谬误,也解决了西汉十一座帝陵的名位问题。

汉文帝刘恒以节俭著称,霸陵薄葬也被历代帝王、文人推崇,薄葬成为我们对霸陵的共同认知,加之汉墓“十室九空”的现状,如今这个“抠门”皇帝的墓虽已被找到,不少人却认为霸陵已挖不出什么宝藏了。然而从古代盗墓史来看,汉文帝霸陵遭到过三次影响较大的盗发,也引发了人们对霸陵是否真的薄葬的质疑。如当今学者黄宛峰《汉文帝并非薄葬》、王子今《霸陵薄葬辨疑》等,就对霸陵薄葬持怀疑态度。

汉文帝的节俭是史书明文记载的,《史记·孝文本纪》记载:“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上常衣绨衣(一种粗糙厚实的丝织衣服),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汉文帝曾想修建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计算,听说要花费黄金百斤,相当于中等收入家庭十户的家产,他觉得太过于奢侈于是作罢。

汉文帝有一颗难得的悲悯之心,他住在父亲留下来的大豪宅中,心里却惦记着平民生活的艰辛,觉得心中羞愧难当。为了节省和便民,他树立了帝王薄葬的榜样,《史记》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在终制遗诏中明确反对厚葬,“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又以不得扰民、不为百姓增加负担为念,“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绖带无过三寸,毋布车及兵器,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汉文帝还下令,在自己死后,“归夫人以下至少使”,就是把后宫夫人以下到少使几个等级的宫女,都遣送出宫,体现了人道关怀。

汉文帝之所以提倡薄葬,反对厚葬,除了节俭和不扰民之外,防盗墓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史记·张释之传》载:(汉文帝)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史记索隐》解释道:“北山青石肌理密,堪为碑椁,至今犹然。故秦本纪作阿房或作郦山石椁是也”。故帝欲北山之石为椁,取其精牢。释之答言,但使薄葬,冢中无可贪,虽无石椁,有何忧焉。若使厚殉,冢中有物,虽并锢南山,犹为人所发掘也。

汉文帝后元七年六月初一(前157年7月6日)去世,葬礼按照“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的终制,快速而有序地进行,六月初七葬于霸陵,自崩至葬,不过一周的时间,确实遵循遗诏不扰民的要求。

汉文帝薄葬受到了历代帝王和文人的赞颂,《史记三家注》唐代司马贞“索隐述赞”:“霸陵如故,千年颂声。”南梁沈炯《归魂赋》以秦始皇陵的奢侈衬托霸陵的俭约:“咄嗟骊山之阜,惆怅灞陵之园。文恭俭而无隙,嬴发握其何言。”白居易《草茫茫(惩厚葬也)》同样以秦皇墓和霸陵对比,一奢一俭,一凶一吉,劝诫不要厚葬:“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霸陵原。”唐人鲍溶赞扬霸陵因薄葬避免了盗墓之祸:“霸陵一代无发毁,俭风本自张廷尉。”张廷尉即张释之。

魏文帝曹丕在终制中以汉文帝薄葬为例,认为薄葬可以避免被盗墓贼发掘:“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梁武帝萧衍在营造简皇后庄陵的诏书中提及“西京霸陵”,也叮嘱要“永示敦朴”“务存约俭”。五代后周太祖郭威为自己修建陵墓,也以汉文帝为楷模,务必做到俭素,并说:“朕攻收河府时,见李家十八帝陵园,广费钱物人力,并遭开发。汝不闻汉文帝俭素,葬在霸陵原,至今见在。“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曹丕这句话说得在理。

西汉末年,赤眉军席卷青、徐、兖、豫各州,并在公元25年攻入长安,杀死更始皇帝刘玄。《汉书·王莽传》记载:“赤眉遂烧长安宫室市里,害更始。……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赤眉军的暴行更为详细:“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到了东汉末年,汉陵又屡遭发掘。《三国志》载,董卓就曾“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汉高祖、光武帝两代开国皇帝,在乱世也免不了“坟陵崩颓,童儿牧竖践蹈其上”。曹丕说:“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

翻检史书,考证史实,汉文帝霸陵并非如曹丕所说未遭发掘(“汉文帝之不发”“霸陵之完”),《汉书》所记“唯霸陵、杜陵完”,《后汉书》记光武帝语“霸陵独完”及唐代鲍溶的诗“霸陵一代无发毁”,也不是事实。在战乱时代,甚至有时在和平年代,不仅厚葬的帝陵会被发掘,即便是后世一致认为薄葬的霸陵,也免不了屡遭盗墓的命运。

清代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引梁玉绳的说法,认为汉文帝霸陵被盗掘过三次:霸陵凡三被发:《张汤传》一也。《风俗通》所云:“霸陵薄葬,亦被发掘。”二也。《晋书》所云,三也。

有记载的霸陵第一次被盗发,是在汉文帝下葬后40年左右。《汉书·张汤传》记载:“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严)青翟朝,与(张)汤约俱谢,至前,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丞相谢,上使御史案其事。”孝文园瘗钱,即埋在汉文帝园陵中的送死钱。王先谦《汉书补注》“盖此瘗钱埋墓四隅,《传》称‘盗发’者即是四隅所瘗,不在冢藏中也。”他认为霸陵这次被盗发的钱币只是埋在园陵四角的送死钱,汉文帝墓冢并没有被发掘。盗墓案发后,丞相严青翟与张汤相约共同谢罪,但是在汉武帝面前,张汤认为丞相有四时巡察帝陵的责任,自己作为御史大夫并无过错。结果丞相一人担责,张汤被钦点彻查此案。

西汉末年赤眉军入长安时,霸陵和杜陵没被发掘。黄宛峰在《汉文帝并非薄葬》一文中认为,“唯霸陵、杜陵完”,并非因为薄葬,而是形势所迫,赤眉军没有时间再去长安东南的白鹿原盗墓。在长安西北咸阳原上一线排开的九座汉陵就没那么幸运了,这些陵墓刚好在赤眉军的行军路线上,所以都遭到了发掘。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晋书·愍帝纪》也记录了霸陵第三次被盗掘:建兴三年(公元315年)六月,“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晋书·索綝传》记载较为详细:时三秦人尹桓、解武等数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帝问綝曰:“汉陵中物何乃多邪?”綝对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汉武帝飨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耳,亦百世之诫也。”尹桓、解武等人发动“数千家”,盗发霸陵和杜陵,可说规模不小,“多获珍宝”,可见收获也不少。

顾炎武《日知录》“厚葬”条说,“盖自春秋列国以来,厚葬之俗,虽以孝文之明达俭约,且犹不能尽除,而史策所书未必皆为实录也。”从霸陵多次被盗钱币、珍宝来看,《史记·孝文本纪》所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并不是事实。

梁玉绳《史记志疑》说得好,“文帝之葬特差少于诸陵,而非真薄也”。《晋书》索綝说,“此二陵是俭者耳”,也只是和汉武帝茂陵相比较而言。帝王葬礼中所谓薄葬,也只是与厚葬的帝陵比较而言,但帝王的排场还是不会小。汉文帝修建霸陵,“发近县见卒万六千人,发内史卒万五千人”,共动用31000人,比起秦始皇征用70万工人确实俭约,但汉文帝从即位后一两年就开始营造霸陵,工期前后长达20年,也不可谓薄葬。同样以节俭、薄葬著名的曹操,他的遗令中说“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然而曹魏高陵的考古发掘现实是,高陵虽然在多次被盗墓贼光顾后,仍然出土了200多件文物,包括很多鎏金、错金、金银丝线、金银铜饰件、玉器、水晶、玛瑙、珍珠、云母片、铁质兵器等,厚葬、薄葬只是相对而言。

霸陵薄葬不薄,有可能只是帝王言行不一,以薄葬掩天下人耳目,如汉文帝虽号称节俭,但赐邓通蜀严道铜山一点也不节俭。也有可能是汉景帝没有遵从汉文帝遗诏,继位者和大臣不遵从死者意愿的事毕竟不少,如曹丕所讲“宋公厚葬”是华元、乐莒没有尽臣本分,“弃君於恶”,光武帝本推崇汉文帝薄葬,然而他的陵墓“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汉明帝以爱之名厚葬父亲,却反而害得原陵被盗。

王子今教授《霸陵薄葬辨疑》一文认为,霸陵不薄,还有可能是霸陵经历多次葬,由薄变厚,如合葬窦太后,再入葬馆陶长公主及董偃。窦太后去世时,东宫金钱财物都留给了长公主刘嫖,长公主晚年宠信董偃也是极尽铺张浪费,一日零花钱金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千匹才会过问。

霸陵可能不薄,还能否挖出宝藏吗?目前来说不现实。据汉陵考古队副队长曹龙说:“目前进行发掘的是江村大墓的外藏坑,霸陵核心区不会进行发掘。”

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

黄宛峰《汉文帝并非薄葬》(1995)

王子今《霸陵薄葬辨疑》(2002)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