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半月谈丨在秦陵,看到文明幽深的底色
封面新闻2021-12-18 12:51:00

在秦陵,看到文明幽深的底色

半月谈记者 杨一苗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自周兴至唐衰近2000年中,有10多个王朝在陕西建都,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帝王陵墓。其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脚下的秦始皇帝陵,以其与“千古一帝”相匹的宏伟规模,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神秘与遐想。

从1974年农民挖井一镢头意外发现兵马俑坑,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再到前不久同时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40多年来,秦陵大遗址的研究与保护、展示与传播有太多动人故事。走近这座“谜”与“奇”同样丰富的千年帝陵,我们可以领略古老文明幽深的底色。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号坑发掘现场 薛艳雯 摄

探索之路

发现兵马俑坑,只是揭开了秦始皇帝陵的冰山一角。自从当地老百姓唤作“瓦神爷”的陶俑重见天日以来,秦始皇陵区域的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一直在进行。

随着铜车马、石甲胄、百戏俑、青铜水禽等“奇器珍怪”相继出土,封土周边多处陪葬坑、建筑遗址“现身”,秦始皇帝陵被确认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埋藏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如是结论的背后,是三代考古学人的心血与汗水。

从1974年到1998年,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相继重光,这期间的一系列重要考古探索与研究,奠定了学界对秦始皇陵的认识框架。秦兵马俑二号坑发掘中采取了“边发掘边展出”的开放式工作模式,在当时是一大令人惊叹的创举。

1998年,以整理石甲胄坑发掘资料为契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联合组建考古队深入秦始皇陵区域,以国家863项目为依托,对秦陵作高科技物探,找到了秦始皇陵考古的新方向。

2009年以来,秦陵大遗址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在法规制度渐备、科技力量增强的有利形势下屡有新获。陵墓形制、内涵、结构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厘清,墓上建筑、墓道、墓室、正藏、外藏、祔葬等遗存都有了新的发现,学界对秦陵的认知日益立体。

在此期间,以丽山园为核心的秦始皇帝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秦陵文化景区建设全面启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逐步形成“一院多馆”格局。

“一把铲,一条绳,探幽寻秘骊山陵,朝朝暮暮情。”这是一曲献给所有秦始皇帝陵考古工作者的《长相思》。它的作者是年近九旬的袁仲一,第一代秦陵考古人。袁老还记得,当年即使人手不足、设备匮乏、工作环境简陋,同事们仍然出色地完成了兵马俑及铜车马的发掘与修复工作。

保护之方

自发现秦俑始,几十年来,在秦始皇陵陵区先后发现了大小形状不同、内涵各具特色的各类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出土了珍贵文物6万余件,成果之丰远远超出今人预期。太史公笔下“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的地下皇都,逐步成为世人可见可知的实景。

独特的文物藏品和文化景观,让秦始皇帝陵成为蜚声国际的旅游目的地。到2019年,这里的年观众接待量突破900万人次。

游客的激增让保护和利用间的矛盾凸显,当地认识到,唯有藉由法律求解疑难。2005年,《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开始施行,秦陵保护有了法律准绳。作为首部帝王陵保护地方法规,它不仅保住了秦陵的历史风貌,更为其他帝王陵保护提供了制度性借鉴。

2010年7月,陕西省政府颁布了新编制的《秦始皇陵保护规划》,将秦始皇陵保护区划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总体保护面积由原来不足4.4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6平方公里,为以后的保护利用工作打下了牢固根基。随后,秦始皇帝陵制定了中远期考古规划,着手实施旨在摸清整个陵区遗址分布与格局的考古勘探调查,秦陵设计思想等深度研究也得以上马。

“秦始皇帝陵考古,不仅仅是文物的发现、修复与展示,更要从‘看得见’的文物中探求‘看不见’的重大问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规划部主任张卫星说,要整体研究秦始皇陵遗址及文物遗存,尽力把握秦始皇陵所反映的思想理念。

无尽可能

今天的秦始皇陵,已经登上邮票、走进教科书,是世界各国人民熟悉的“中国名片”,不过,秦陵留给我们的,还有众多未解之谜,探知秦陵的可能方式,今天的秦陵考古人还在不断求索。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即与德国巴伐利亚文物局合作开展秦俑彩绘颜料分析保护合作研究,旁及土遗址保护、陶质文物修复技术优化等领域。为了提升研究科技含量,秦陵考古人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从比利时杨森制药,到美国沙漠研究所,都为秦陵考古研究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介绍,相关科研成果不少已转化为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实践准则,从大遗址本体到具体的单件文物,秦陵都已制定完整的保护技术方案。不少成果还走出博物院支援同道,凤翔、洛阳、青州……不止一处文物保护用到了“秦陵秘笈”。

保护工作之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展陈技术升级方面也持续发力。今天,点开博物院的线上展厅,2000张高像素图片拼接而成的一幅500亿像素的兵马俑一号坑室内全景图最是吸睛。磅礴气势之下,俑坑里每座兵马俑的衣着、发髻、表情等细节都纤毫毕现。

“为什么会有绿色面孔的兵马俑?”“兵马俑的彩绘保护是怎样进行的?”这是最近博物院一场直播中涌入的问题。“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观众的热情。”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工作部主任邵文斌已不是直播“小白”,他说:“更多年轻人通过直播来了解兵马俑,文物工作者也需要与他们更好互动。”

回首博物院从遗址走来的40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说:“秦始皇帝陵文博事业壮大之路,正是我国文物工作探寻文明根脉、展示文明风采的努力不断精进的写照。”

(刊于《半月谈》2021年第22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