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微信转账借钱给朋友,对方逾期不还如何维权?
东方网2021-12-16 15:34:40

问:微信转账借钱给朋友,对方逾期不还如何维权?

答:12348平台近日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可供参考——上海徐汇区市民陈先生3个月前通过微信向朋友出借人民币3000元,当时其朋友通过微信表示就借一个月,等下个月发工资后便会及时归还。但3个月过去了,陈先生虽多次通过微信催促其朋友归还借款,但其朋友开始表示尽快还款,但后续便不回复微信且经陈先生了解其朋友已从原单位离职。

陈先生表示,原本仅是出于好意想帮助朋友解决燃眉之急,但没想到朋友竟然如此不讲诚信造成自己不必要的麻烦,虽然钱款金额不多但他仍准备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咨询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想了解该前往哪个法院提起诉讼且法院是否会受理这类通过微信转款的借贷案件。

平台律师了解后告知陈先生,首先关于管辖法院问题,合同纠纷管辖法院可以是被告居住地、合同履行地和合同约定的管辖地法院,如果没有约定管辖,原告可以在被告居住地、合同履行地两个地方选择一个法院提起诉讼。另外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规定,合同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本案为要求对方给付货币,陈先生为接收货币一方,因此陈先生是可以在他的户籍地法院申请立案。其次关于证据问题,虽然陈先生并未预料到其朋友不会还钱故双方未签订借条,但陈先生可通过出示与其朋友微信聊天记录及向其朋友转账且对方收款的证明材料来证明该事实的存在。另根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规定,微信证据亦能作为电子数据的证据形式,法院亦能予以认定。

另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时需要有明确被告,因此陈先生在向法院立案时需提供朋友身份证信息,准备好这些材料后,便可成功向法院立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合同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电子数据包括下列信息、电子文件:(二)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因此本案例中的陈先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户籍地向法院进行起诉。

12348平台的律师建议,虽然微信、支付宝转账较为方便,但在帮助朋友解决燃眉之急时亦要做个防备,比如在转账时备注“出借款”,或双方约定一定利息,这样亦能间接督促对方履行还款义务。另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提起诉讼时一定要有明确的被告,故要及时了解到被告方身份信息。

(来源:上海法网)

作者:傅文婧
选稿:杨宜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