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从老黄历到明星挂历,再到千姿百态的文创日历,时光如何在改变
上观新闻2021-12-12 13:03:01

岁末年初,挑选一款中意的文创日历,成为许多人眼中既幸福又有仪式感的事情。从曾经的老黄历,到挂在墙上的风景、明星等挂历,再到如今的植入文化、艺术、生活等元素的文创日历……日历的“颜值”和功能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本日历,如何穿越时光见证时代的发展?

文创日历扎堆上市

2022年将至,文创日历扎堆上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文博机构都推出了极具自身文化特色的小日历。挑选一本中意的文创日历,为不少人的新年增添了生活趣味。

“2022年《故宫日历》和以往有些不同,让人耳目一新。”这是白领青年小欧第8年购买《故宫日历》,他惊喜地发现,《故宫日历》的封面风格变了,不再是之前宫墙红布镶金字的“红砖头”版,而是用了一张喜气洋洋的老虎纹样,采自故宫藏品“清代红色纱绣云纹飞虎旗”。他说,这些年,《故宫日历》都是以新年生肖为主题,比如今年就选取了故宫馆藏的表现虎与骑射、运动、武备等相关的文物藏品,画面展示了虎虎生威、吉虎迎瑞、虎啸丹青、冬运冰嬉等丰富场景。

2022版《故宫日历》

今年,国家图书馆推出的《云游山海》日历中,嵌入了300多幅山海图。《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对许多读者来说具有一些神秘感。翻看日历,可以看到300多种神兽或先民的图绘,鉴赏到古籍中原汁原味的美感,内书脊包布印有晋代文学家郭璞所撰《山海经序》的最后一句话:“达观博物之客,其鉴之哉。”

“有生之年要去一次敦煌,也要购买一次《敦煌日历》收藏。”文博爱好者小蒋的新年购物单上增添了一本最新版的《敦煌日历》。她说,千百年来,敦煌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特别是壁画勾勒出的繁复绮丽的敦煌世界让她痴迷。让她欣喜的是,最新版的相关日历上,收录了敦煌壁画中经典且重要的作品与形象,比如有《反弹琵琶》《山水》《飞天》等经典画作,也有较少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壁画作品。

《三星堆日历》《颐和园日历》《国家博物馆日历》……不少人将各式各样的文创日历作为礼物赠送给亲友,用他们的话来说,“文创日历更像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品位。”

从老黄历到文化符号

“以前买日历是老年人的专属,现在年轻人更爱买日历。”在文化学者郭浩看来,从过去的老黄历到如今炙手可热的文创日历,日历的功能也在不断升级。

日历是世界共有的文化现象。埃及人很早就知道,一年的长度约为365天,公元前4000年,埃及使用的历法就规定一年为12个月,每月30天。郭浩说,在中国的农耕文明时代,日历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工具,所以制定日历是一件国家大事。唐代时由皇帝颁布历法,雕版印刷,公开售卖,故称作“皇历”。中国历朝历代,日历都是官方垄断的,直到清代和民国,私印的日历才合法,按照那时的说法,日历是轩辕黄帝制定的,所以称作“黄历”。

许多人对日历最初的记忆来自家中老人。过年前夕,祖辈从集市上顺道带回一本红色封面的黄历,元旦那天将它挂在家中的墙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一张张日历陆续撕下,由厚到薄,有时家庭中碰到搬家、嫁娶、祭祀等重要事件,家中老人还要查看日历,挑选黄道吉日。

现在市场上出现的《故宫日历》是文博场馆最早推出的文创日历。其实,早在民国时期,《故宫日历》就已出现了。郭浩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学者们认为日历是一种较好的文化普及工具,所以开始在日历上介绍文物知识,当时的广告语是“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这时期的日历曾风靡一时。“直到2010年,故宫出版社恢复了20世纪上半叶出版《故宫日历》的做法,当时的社领导和编辑老师都是文化普及意识很强、文物保护意识很强的一批人,他们推陈出新,在美术上重视排版,字体上重视书法,知识上重视通识,在当时颇有新意。”

10年前的《故宫日历》并没有在市场上引起太大的波澜。但从2015年起,文创日历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15年版《故宫日历》的销量达到20万册,2016年版的销量更是达到30万册,已够得上畅销书级别。后来,不少文博场馆陆续跟进,比如现在比较成功的《敦煌日历》《陕西博物馆日历》等,文创日历的集结出现,使其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人们看的不只是“日子”

继文博场馆后,果壳、豆瓣、知乎等互联网企业陆续推出相关的主题日历,文创日历的外延不断扩大。一本小小的日历,人们看的不只是“日子”,更是满足自己的兴趣与审美需求。

2015年,果壳网就发挥自身科普平台的优势,推出了具有趣味性又能科普的《物种日历》,每一页日历介绍一种自然界的神奇物种,通过日历的形式与读者互动,也开启了科学传播的新途径。

再比如,豆瓣网推出了《豆瓣电影日历》,每天推荐一部好电影,配以电影剧照和经典台词等,成为不少电影迷的日历首选。一些传播健康知识的网络平台推出《健康日历》,每天传播生活中的健康小常识,让读者伴随日历成为“养生达人”。

《豆瓣电影日历》。来源:豆瓣网

还有一些文创企业或书店推出相关日历,配以精美的插画和启发式的文字,也成为不少年轻人喜欢的“小玩意”。比如,《星光历》上就写道:“每天一点小小的改变,小小的思考,365天后,你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专家认为,文创日历的诞生和流行,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了智能手机的便利,许多人翻看传统日历的习惯基本消失了。”在郭浩看来,智能手机时代,人们的阅读行为和方式也有所改变,文创日历将系统性的内容拆分成“每日一看”“每日一学”,也满足了大家“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另外,互联网时代成功打通了分众传播的通道,不同种类的文创日历契合了不同人的兴趣爱好。文化、艺术、科普、电影、健康、心理、读书……相关主题的日历,总有一款能打动你。

文化符号需要创新和共情

不过,文创日历走到今天,无论是大IP的博物馆日历,还是新潮的艺术日历,都无法在一成不变中坐享其成。由果壳网推出的《物种日历》在今年画下了终止符,也给文创日历市场带来一些思考。

“日历是否受欢迎,一是文化符号是不是被大众所接受,二是美学风格是不是可推陈出新。”郭浩说,日历年年都与众人“见面”,成为一个年节符号,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如今消费者的审美和购买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更需要日历出品方费心思,稍有松懈可能就在市场上站不住脚。他认为,做好日历的出品,坚持市场思维是一方面,文化普及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而要做好文化普及,也需有创新思维,并与大众共情。

在北京的一些书店,《常小亮北京话台历》颇受欢迎。作为高人气的自媒体博主和画家,常小亮通过日历将北京城最有味道的语言,用扫码看短视频的方式介绍给更多读者,让大家随时能感受胡同里的童年记忆和北京话的魅力。

还有一些小而美的日历不断创新,也占有了一席之地。比如将大师级名画作品做成叶片的手摇机械日历,用纸雕建筑记录时间的手撕日历,以当地生活百态为题材的怀旧日历等,都让人耳目一新。

(文内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新华社)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