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作为教育家的钱学森
新民网2021-12-11 09:45:28

今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作为科学家,他的卓越成就家喻户晓,作为教育家的钱学森同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上的卓越贡献,或多或少地遮掩了其在中国教育所焕发出的光芒。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他提出“大成智慧教育”,绝非偶然。

钱学森出生于上海,早年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38年7月被任命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成为这所世界名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1939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编写教科书等。1947年经冯·卡门推荐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那时,他还不满36岁。这一年,他回国到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演讲,大受欢迎,民国政府拟聘钱学森为交大校长,但钱学森认为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不愿回国为国民党装点门面。于是,他留在美国继续教学工作,直至1955年回国,其间教学资历极其完整。

钱学森回国登船时留影

真正的教育家,不是坐而论道、追求“深刻”的所谓教育思想家,也不是打着“创新”知识旗号,自圆其说的所谓教育理论家,而应是在先进观念支配下不断反思的教育实践者。钱学森就是这么一位有担当、有使命感的教育家。教学与科研,他一肩双挑。回国后便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地考察了不少高校,并有针对性地对科技人员进行培训,还编写教材《导弹概论》《工程控制论》等,解国家急需人才之燃眉之急。

在彭德怀、陈赓的安排下,他又忙着给军队高级干部讲课。1956年钱学森的力学所与清华大学联合办力学研究班,学制两年,学员为理工大学助教等,钱学森亲自担任班主任,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钱学森说,我们仅有那么几个“冒尖”的科学家是不够的,这不能显示我国的科技力量,也不足以代表整个中国的科技水平。

钱学森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抽象或升华为理论概念,通过书本、教学、培训、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通俗而有效的传递,使我国科技人才快速成长,科技实力日益雄厚。

本文作者站在钱学森赠送给夫人的钢琴旁

1958年,国家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钱学森担任学校近代力学系主任。在之后的二十年时间里,钱学森为办好学校煞费苦心,从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到教师的聘请、学生的实习和写毕业论文……事必躬亲,使得一个一个教育、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钱学森认为:力学研究必须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紧密结合,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他亲自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成立火箭小组,取得非同寻常的成果。在当时毕业的500多名大学生中,出了8位院士,9位将军,一大批担负起国家科技重任的才俊。在教育思想上,钱学森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他认为学校培养学生,不应该追求状元人才,而要培育能解决问题的实干家。

钱学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与时代的发展、国家的需求紧密相连。他满怀忧国忧民情感,渴望中华民族强大,所以,他能高瞻远瞩地反思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即人才培养问题,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发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讲课

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曾对我说,2005年8月的一天,接到通知说,中央领导过几天要来看望他父亲。那年他父亲94岁,正住在解放军总医院。后来温家宝总理来了,他父亲就将心中思索已久的问题脱口而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此问在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钱学森接受过中西教育,了解中西教育之不同,经过比较后认为,他读研究生的加州理工学院,对他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他认为这所学校重视创新精神培养,让学生善动脑筋,培养学生非凡的创造能力。而今天,我们的一些大学能做到吗?大家见面客客气气,学术讨论热热闹闹,但创新人才呢,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更有甚者,年轻人如与老师的观点不一样,甚至还有不让或延迟毕业的。

钱学森讲学重视创新

面对这样的情况,钱学森晚年重点思考的就是教育问题。1994年,他首次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通才教育观。他强调“通”是在“专”的基础上通,“专”是在广博的基础上再专。学生的学科跨度越大,创造性才会越大。他提出,不仅理工科要结合,而且理工文要结合,甚至科学要与艺术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要相辅相成,因为科学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艺术培养的是形象思维。

钱学森是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教育家。他知行合一的教育理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钱汉东)

作者:钱汉东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