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杨浦滨江(南段)全景导览图第四弹来啦!打卡滨水城市艺术空间~
上海杨浦2021-12-10 19:54:42

前三期向大家介绍了杨浦滨江(南段)全景导览图,并带大家探索了部分特色地标和9处杨树浦驿站。今天,继续来打卡“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作品”吧,

坐落于杨浦滨江的公共艺术空间,见证了上海城市更新的过程,使得城市空间与日常生活一同生长。

袁烽

《投射之框》

该展品由中国设计师袁烽设计,当观者走到正对岸的时候就会形成正交网格,提供了一个重新“看”城市的机会,无论是透过正交网格对地标凝视,亦或是穿过彩色的装置场域,都为观者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提供着契机,并不断地刺激我们重新思考景观的日常意义。

刘建华

《天外之物》

《天外之物》高20米,采用不锈钢、夜光漆、镭射灯制作而成,由中国设计师刘建华设计。该作品选择了从天而降的雨滴造型,抽象、安静、纯粹。单纯抽象的雨滴形态,会让人感受到自然与生活及艺术的密切关联,使人们在当今快速生活之余,体验艺术带来的轻松、愉悦的感觉。

艾斯特·斯托克

《方块花园》

《方块花园》采用复合铝板制作而成,由意大利设计师艾斯特·斯托克设计。该作品让观赏者在穿越拱廊结构时,进入一个方形几何宇宙。不同大小的黑色方块的组成方式创造了失序与秩序,而拱廊现有的构造与浮动正方形间的张力和关系,代表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转换和相遇。

浅井裕介

《城市的野生》

《城市的野生》采用溶着性白线橡胶制作而成,由日本设计师浅井裕介设计。人、自然、物、历史、过去现在未来、各种各样的东西在这里相遇,存在着无比的生命力。作品使用斑马白线材料,制作植物象征的花朵,移动生物象征的鸟类,透过他们来探讨城市中自然存在的方式。

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

《STREEG》

这颗挂满了五彩缤纷装饰物的铜树由喀麦隆设计师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设计,作者通过展品来传达他对变革的理解和想象。《STREEG》是代表着我们所有为争取自由而战的一棵树,是对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所有变革的歌颂。

奥斯卡尔·大岩

《时间之载》

《时间之载》采用玻璃、混凝土树池、白玉兰树、草坪、草坪灯制作而成。由巴西设计师奥斯卡尔·大岩设计。该作品外观为形似货船的透明容器,在透明容器内放入上海的土壤,呈现出地层的结构。经过数年,这里会长出花草,或许有一天还会长出树木。100年后的上海或许很难想象,但通过这个构想可以将上海的过去赠送给未来的人们。

徐震

《山》

《山》采用石膏、树脂制作而成,由中国设计师徐震设计。雕塑取自哲学家索福克勒斯、赫拉克勒斯、苏格拉底、荷马头像的局部,雕塑胡子的部分放大并倒立放置在空间内。作品的缺失部分引发了观众对他究竟是何物的无尽想象。

何赛·德·吉马良斯

《相遇ENCOUNTER》

《相遇ENCOUNTER》采用不锈钢、油漆制作而成,由葡萄牙设计师何赛·德·吉马良斯设计。在杨浦大桥以东滨江栈桥上相连的15座拱门中选择了4个拱门,设计成如同原始艺术的面具,具备了节庆般欢乐的风格。步行在栈桥上,看着沿途的风景,与擦肩而过的人群“相遇”,也与这件作品“相遇”。

宋东

《若冲园》

《若冲园》的名字灵感来自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中“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由中国设计师宋东设计。在一处有水塘的园中放置三个盆景的基座,用收集来的旧门窗构成一组看似盆景的景观系统。这组盆景与现有场地的环境融为一体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一座当代园林,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文脉与当代发展以及民众的情感和温度集于一处,使之相遇、对话和思考面向未来。

川添善行

《一年/一万年》

该展品由日本设计师川添善行设计,设计师利用“肥皂”和“食盐”两种纯白的物质,设计出像钟乳一样的空间,意图在空间中加入场地历史的装置,以石笋为空间主题,利用肥皂与盐的化学反应,试图在此地呈现出钟乳石的生长过程。这个作品不仅是视觉的,肥皂的气味还会刺激嗅觉体验,让观众与历史相遇。

向阳

《轻舟过隙》

《轻舟过隙》采用铸铜制作而成,由中国设计师向阳设计。这是一件“漂浮”在半空中的舟形建筑雕塑,与来往船只繁忙的黄浦江形成一种动静、虚实空间的对比。作品上半部分的“船屋”,呈现一座当代建筑结构的空间,希望观众能借此回味和想象过去江岸边的建筑。作品的中间贯穿着“时间之箭”,以黄浦江蜿蜒的形态为蓝本,象征着一段抽象的时间轴,连接和叙述着过去、此刻以及未来。

沈烈毅

《徊》

《徊》采用不锈钢、山西黑花岗石制作而成,由中国设计师沈烈毅设计。空缺的椅子,如同逝去的记忆与月光同来,在如镜般的江面留下痕迹,倘若有人在此相对而坐,他不仅是与文化经验的一部分相遇,也是在与自身、他人相遇,而河流将裹挟这一切永久地流淌。

查德·威尔逊

《黄浦货舱》

《黄浦货舱》由切割船舶型材、钢材、工业涂料制作而成,由英国设计师理查德·威尔逊设计。作品两端各有21根钢管,所有椭圆或圆形的部分的42个零件都是从废弃沉船上标记的位置上切割下来,附在每根管子末端的。废弃的沉船代表河流的过去,曾经被遗弃的工业残骸如今获得新生,也提醒着人们铭记河流伟大而充满力量的历史。

菲利斯·瓦里尼

《起重机的对角线》

《起重机的对角线》由起重机和油漆制作而成,由瑞士设计师菲利斯·瓦里尼设计。作品是在一组三架橘黄色的起重机上形成的,主旨是希望赋予这些已经被淘汰的起重机、这些过去的回忆再一次的生命。从起重机东侧的一个定点可见一个几何形式的构成,这种构成将起重机之间彼此共振。

《“目”之廊》

《“目”之廊》位于深坑空间内,采用颜料气体、景体、线、重复物件、沙发制作而成,由日本设计师目(ME)设计。我们的“眼睛”总是被悬挂在上海空中摇晃着的晾晒衣物、年头已久的巨大烟囱上的锈斑、又或在新起的建筑物与废墟间自由来去的小鸟的细微举动所吸引。景观不断美丽的重生、再造,在这样巨大的能量之下,作者希望有一个与个人视线共鸣的场所,创造一个让来访者各自的视角、观点都生机勃勃的空间。

还等什么?快来杨浦滨江感受空间艺术气息吧~

选稿:王隽涵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