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前我在朋友圈问:到底在哪个城市的大厂上班,人最快乐?
那条朋友圈下迅速冒出30多条留言,有一半来自身边的大厂朋友;还有些只是常年潜水的点赞之交,此刻却也激情评论,纷纷心系大厂。
大家的反应都很相似:蹲一个,等答案。
或许,每一个大厂人,都在等着别人告诉他,在哪个城市的大厂上班最快乐;不在大厂的人也想知道,在事多钱也多的大厂,真的就没有一个快乐的吗?

于是,我从6个不同的城市找了一些大厂人,跟他们聊了聊这个问题。结果:
北京的大厂人差点拒绝了我,理由是人已累垮:“北京最苦,我就告诉你结论。”
广州的大厂人告诉我广州还行,毕竟他们中午还能熄灯睡午觉,而且大声喧哗是会被同事投诉到行政去的。
杭州的大厂人告诉我杭州不错,因为在那儿,她能看到买房定居的希望。
最没想到的是成都大厂人,尽管成都好吃好玩,全民慢生活,她却快要比一线大厂还要卷了。
下面就是这6个城市大厂员工的生活,一起来看看,有没有蹲到你想要的答案。
(请一定拉到最后看看北京大厂人,并献出你的关爱。)
我上班蛮快乐的,这是真情实感。
快乐一是每天可以不用顾忌打扮的尺度。大家都打扮得很时髦,每天都在走T台,我非常享受这种穿衣自由的感觉。
其次是令人愉悦的通勤。我和室友合租在市中心,每月4000元的房租,可以骑车上下班,大概半个小时的路程。
那是一条非常美的路线。从五原路到江苏路再到复兴中路,一路都有很美的梧桐树。骑车路上我听歌听播客,观察路人,不需要回复任何人的信息。

图源:受访者的小红书账号
同事们大多也都住在市中心,有时候下班去拿自行车,大家都相视一笑:你也骑车回家啊。
我们公司的地理位置也很市中心,附近还有最时髦的商场。每天中午我们都可以打卡不同的咖啡店,去不同的地方吃饭。
公司文化也很多元。之前为了庆祝公司成立有一个带薪玩耍日,负责的同事召集了全上海200多家商户,吃的玩的,滑冰攀岩,什么都有,员工可以拿一张卡免费玩这些项目一整天。

图源:受访者的小红书账号
因为我的工作性质,会认识到很多好玩的人,接触新的领域。有时候会跟我关注很久的KOL对接,说起来,我上班也是某种程度的追星。
同事们很斜杠,之前有人当过空姐空少、民宿老板、旅行博主,还有人在复旦当过辅导员、在德勤做过咨询。
我们在办公室里也很好玩,我在桌子上摆了鱼缸,还买了马醉木,搞得像热带雨林。同事经过的时候会问:你这里是农家乐吗?

图源:受访者的小红书账号,这里是她的办公室
有的快乐,则是来自于上海本身。我业余时间喜欢玩户外,冲浪、露营、桨板和飞盘。玩桨板最近的一个人工湖,地铁45分钟就能到,冲浪可以去舟山。

图源:受访者的小红书账号
当然了,上班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开心的。项目没法推进的时候跟合作方撕X,老板对你不满,这些都会有。
说上海生活和工作分很开也是不存在的,我的同事凌晨1点还会回复企业微信。现在我们是大小周,单休的那天也只能在家躺平。工作日11点上班,到晚上10点才能下班是常态。
不过,如果满分是10分,我会给现在的生活打8分。其中6分,要给上海这座城市。
我在广州5500元整租的房子,居住条件对标北京的1万块。
现在住的地方离公司打车20多分钟就到了。但在北京,我上班在望京,打车1小时,地铁2小时。
我们工作时间一般是朝10晚7,最晚也不会超过12点。中午1点的时候,智能灯准时熄灯1小时让员工午休。
晚上8点,通讯软件上的机器人就会提醒你要关灯,这时候两个工位才有一盏灯,就是让你早点下班,没事儿别在公司耗着。

我是北方人,在吃这方面不讲究,觉得食堂味道还行。但我同事大多数是广东人,口味比较刁,天天说不好吃。我就跟他们说:你们要是觉得不好吃,就把你们都送到望京去。
比较搞笑的是,食堂有一个档口叫“北方人家”,但卖的是潮汕粿条。我问同事这是为什么,毕竟我来广州之后才知道有粿条这个东西。他说:可能因为这里也卖饺子吧。

工作累的时候,我会去广州最大的漫画书城,一周去两三次,一次买七八百块的漫画,周末能呆一下午。
广州二次元氛围比较浓厚,在北京我就没发现有这样专门卖漫画的地方。

周末漫画,治愈广州大厂人的一周
在广州,虽然平均工资低一些,但我觉得大家的生活态度是很积极的。在路边,能看到老夫妇手牵手一起散步吃饭买东西,很暖心;在北京你出去吃饭,天天邻桌都有人在吹牛X。
现在我的工作占70%左右的精力吧,也有很有成就感的时刻。但是只要是大厂员工,你就逃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KPI,一个是晋升。只要有这两样东西在,就没办法开心,无论你在哪里。
你每天都会问自己3个问题:你做的事有没有价值?怎么创造价值?怎么让老板看到价值。这些问题决定了你的KPI和晋升。
现在,我有时候会花100多块钱打车去深圳找朋友玩。在北京的时候我没那么大动力千里迢迢去找朋友,那份工作我压力没那么大,跟身边朋友聊聊就能好,还能聊出灵感来。
但现在,很多压力你跟别人是不能说的,你只能靠自己去琢磨。
所以我需要去找在这边为数不多的朋友打打游戏,才能释放这种压力。
但我还是会选择在广州的大厂工作。深圳太卷了,我有深圳大厂的朋友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下班了在微信上跟我不想干了。
北京和上海你很容易感受到那种被人碾压的感觉,有钱的人太多了,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
我是北京人,刚来深圳3个月,最大的感受是两个城市的沟通方式很不一样。
我在北京开的会,2小时起步。而在深圳开的会,很多都很临时,碰完就结束,短的5-10分钟就能结束,很少会超过1个小时。
深圳很多公司也有午睡文化,到时间全公司灯一黑,大家就把行军床抽出来,直接躺下。

我觉得这是深圳给人的一种感觉:我们来深圳就是要这个节奏、要这些机会、要这些钱。所以我要休息的时候就休息,要工作的时候就做到最好。
大家目标统一,反倒会让你的人际关系变得更简单,不会觉得在办公室这样会不好。
其实像我们这样在北京、上海、深圳的大厂之间来回移动的人很少,更多的是从二三线城市来的青年,因为在深圳安家的几率是相对更高的。
这里房价确实挺高,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北京上海,但是深圳很小很集中,你住远一点,房价便宜不少,但距离其实并没那么遥远,毕竟在深圳车程半个小时都算远了。
深圳也是更好融入的城市,大家都用蹩脚的口音说着普通话。
深圳人民聊什么都会聊到股票上这是真的,北京就扯淡的会比较多。但我觉得在这个岁数扯淡没啥意义,先把钱搞了再说吧。
我现在跟在北京时一样,会花1万块左右整租。但在北京我通勤要1小时,现在我住的地方相当于北京的亮马桥,走路去公司10分钟;换一个方向六七分钟,就能走到相当于三里屯的地方。
周末的时候我会和朋友去海边呆一呆,烤个肉喝个酒,或者找个民宿住一住。

其实大厂是一个很模式化的东西,就像流水线生产一样。你可以在不同城市的大厂工作,但它本质性的东西很相似,不会变太多。这就是大厂,我对这个是有预期的。
但深圳是一座给我期待感的城市,我觉得在这里可以把自己活得更舒服。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你要接受工作就是工作,你需要一些东西在工作之外去填补你的生活,快乐是从这里来的。

以我个人的体验来说,来大厂半年多,只有两三个周末是加了班的,个人时间基本可以保证。
平时正常下班时间是6点,我还能赶得上6:40的瑜伽课。很多同事在公司吃了免费的晚餐后再工作一会儿,或者去健身房健身再回家,是一种很规律和简单的生活方式。
我有一个幸福感很高的事情是,在我们厂,时不时有很多场景让我觉得依旧生活在大学校园:园区里有鲜花店和各种咖啡店,三三两两的同事会在休息时间买了咖啡坐在湖边、草丛边和台阶上聊天,分享工作和生活。
小红书上某杭州大厂的园区
我们部门同事关系也比较轻松,领导思路清晰,同事们执行力强又很nice,周末还会约着一起吃饭做护肤。没有严苛的上下级规章制度,大家都能就事论事,有相对的公正。
我来杭州之前在上海,那时候是很舍不得离开上海的,但因为工作不顺利,杭州的工作机会也更好。但现在会越来越觉得,杭州是更想让我定居下来的城市。
首先,无论是我生活的小区、上班的路上,还是公司所在的环境,都让我时刻觉得是离自然非常近的。可能打车10-20分钟,就可以到达龙井村、西溪湿地这样临山临水的地方。

自然是嵌入在整个城市里的,而不是要到城郊才能感受到。
另外杭州非常开放。一方面电商产业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这里生活;另一方面周围市民相对更热情,还有那种邻里、社区的气息。
我来杭州半年就认识了不少社区里各个年龄段的姐姐阿姨们,会愿意跟我主动沟通,菜场里的阿姨会很热情地跟你说这个菜回去要怎么烧。
小红书上颇受年轻人追捧的老奶奶杭帮菜
通勤方面可真是太幸福了。我的通勤距离是1.3公里,骑车15分钟就能到。
杭州的租房成本,大概是上海的7-8折。我的房租没有大的变化,都还是7000+,但我在上海的房子四五十平,在杭州同样不错的位置能租到90平的两室一厅。
在杭州的新房摇号政策之下,我可以买到均价4万左右的房子,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有的人觉得杭州的文化活动太少,确实是这样的。我现在偶尔也会有落差,去到杭州很受追捧的大热展览,看了之后觉得,就这?
但杭州去上海太方便了,高铁只要1小时左右,所以只要我保持去上海的频率,就又可以保证文化生活,又能够生活在一个更宜居的城市。

我一般要到晚上10:30才下班,周末单休。剩下那一天除了必要的打扫之外,基本投入到对心理学的学习当中,这算是我唯一的爱好。

我毕业前在北京后厂村做过实习生,觉得北京节奏快压力大,成都离家人也更近,所以找工作时就all in的成都。但很遗憾,回成都之后并没有体会到“工作生活找到平衡”的理想生活。
从我个人经历和岗位来讲,一线大厂和二线大厂的差异可能更多体现在薪资。同样的岗位,二线薪资大概打8折,因为一线会基于房价有适当上浮。但工作量并不会相对减少,甚至可能比一线更多,并不一定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或者和自己独处。
但算起来,当前的工作还算占了“钱多离家近”两条,“事多些”或许也理所应当。

我最近在备考。我们每隔两三年会有一次公司考试,如果不合格就会对你进行岗位调整。
相较于一线总部,我们这里机会较少,升职渠道有限,整体技术成熟度、员工职业化都偏弱,可能一个听话的螺丝钉更适合这里。
但如果想要有一个自己的家,那么二线城市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
我现在租房,房租不到1500,六七十平的两室一厅。再加上交通、吃饭,一个月的生活成本是3000元-4000元。
现在的状态确实是比较忙碌和疲累,幸福感比较少可能也跟我个人有关系。成都好吃的确实很多,但我刚毕业时可能还会在乎口腹之欲,现在30出头了,不太在乎了。
在我厂也工作了四五年了,也过了非常有成就感的时期。工作对我来说,目前就是一个经济来源。

我入职第一天,看到茶水间有人躺在沙发上睡觉,心想社畜真惨。结果第7天的时候贼羡慕——他怎么还有时间睡觉?

入职3个月之后,我才知道晚上9点之前是有班车的。我从没见过那趟车,因为我从没在晚上10点前离开过办公室。
我一个同事在我之后一个月来的,本来还说约时间下楼一块儿抽烟,结果后来他连尿尿都想跑着去。
我每天会连着会,没有缝隙。大厂就是这样,因为它庞大、琐碎。你想办成一件事,你就得拉无数个会,参加无数个会,尽管你也不知道你参加这个会干什么。
我经历过这种会,需求方先说了一通,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传播效果,促成什么样的用户感知;业务方就会说一通预设,我们一定会达到千万级播放,要在哪些媒体上发布……然后就让我来写文案了。但其实他们要干嘛、具体做了什么,我啥也不知道。
大家从早到晚都沉浸在会议里,有结果很难,效率也很低。我们原本想提高效率,在会议之前拉一个表格同步一下会议内容,开会时就可以直接抛观点。但后来发现这个办法也不行,因为又制造了无穷无尽需要看的东西。
一整天在不断见人、不断对需求中度过。直到晚上8点过,才能开始做你真正的to do list。
我记得刚入职时,我有天晚上12点去洗澡,出来之后看到同事给我留言,问你睡了吗?过了十几分钟,他又发了一条:这么早就睡了?

还有一次,我9点下班,还说挺早的,想要点运动量,就骑车回家。结果骑到一半领导拉了一个电话会,耳机刚戴上就开始下暴雨。可我的手不能离开手机,我得在发言的时候关掉静音,不该我说话的时候打开静音。于是我只能把手机揣在怀里,一边淋雨一边走。
等到家,除了手机我全身都湿透了,但拧一把水,你得继续去执行会议结果。
那天那个事中间又battle了好几轮,后来领导说:不然我们现在来脑暴一下吧。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凌晨3点。
最后领导说那明天早餐会再说吧。说起来,来大厂前我只听过开会,没听过早餐会。现在发现早中晚餐都可以会,给我整不会了。
其实早餐会挺好,毕竟有的会它只有会,没有早餐。
上完一天的班,到家往往是十一二点了,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睡觉。但又会觉得白天什么新的东西都没有给自己,就想看点书、看个剧,然后就到凌晨两三点了。
现在逐渐适应了,我还能挤出点时间凌晨两点炖个羊排啥的,不跟生活妥协。

我的通勤也很有规律。我算过了,如果早上9点出发,加上堵车需要90-100分钟,耗资90块;但如果10点出发,只需要40-50分钟,还有优惠券可以用。所以我会选择晚一点走,有什么活儿在家干。
我现在还形成了一种超能力,晚上上车就会睡着,等到家的前一分钟就会突然醒来,一睁眼刚好家门口。
到了周末,我很多同事一定要用一整天来躺着,啥也不干,这样才能把你之前一周那种极度辛苦的状态补回来。一天只能安排见一个朋友,如果要见两个人安排两顿饭,就不约了,我要回家睡觉。
现在的生活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的,没有什么幸福感,但我必须待在北京,它对我来说是一个必需品。
这座城市对于我的意义完全是因为所有人之间互相不搭理,没有人关心你什么时候结婚生孩子,你只需要进场把青春消耗在挣钱上就可以了。北京吸引你的说到底还是工作机会,回头想跳哪个厂都可以去。
还有一个现实原因是我已经33岁了,上海我也挺喜欢,但是很难落户。其他城市嘛,广州蟑螂太大,杭州饮食太甜,深圳太忙太卷,
我目前的目标不是财富自由,而是工作自由。我希望之后以租养贷,不动产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我就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而北京的房子租售比是最高的,所以我想再努力5年,把房子的钱挣出来。
朋友们也是我在北京的理由。买房的时候有个朋友借钱给我付首付,她说:
你能留在这座城市,我们很高兴。

选稿:李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