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潜艇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高压气瓶至关重要
解放军报2021-11-26 17:04:53

潜艇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通常来说,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靠调节水舱内水量的多少,二是靠潜艇俯仰角的变化加上发动机的推力。

水面航行状态的潜艇下潜时,一般通过将海水注入自身的水舱来实现。水面上航行的潜艇通常上部艇体和围壳暴露在水面之上。对采用围壳舵设计的潜艇来说,此时围壳两边的升降舵基本上不起作用,这意味着潜艇需要更多地倚重调节水舱水量来实现下潜。只有潜艇的升降舵淹没在水中时,潜艇才可发挥发动机的作用,通过“增大推力+调整升降舵”的方式来提高下潜速度。

潜艇的下潜深度是有限的。每型潜艇都有一定的安全深度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潜艇出现故障甚至造成事故的风险就会增加。这种风险来自水下压力的存在,潜艇所承受的海水压力与下潜深度成正比。虽然各国潜艇因形状大小、壳体材料、焊接工艺不同,它们的下潜深度也各不相同,但在潜深方面都有底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国潜艇的下潜深度大多在一两百米,直到德国研制出21型潜艇,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才达到320米。这就决定了潜艇下潜到一定深度必须“踩刹车”。此时,潜艇所配备的高压气瓶开始发挥作用。因为,潜艇只有和周围水体的比重保持基本一致,才能在水中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悬浮状态。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高压气瓶的作用。

与潜艇的下潜过程相比,潜艇上浮时对高压气瓶的依赖程度更大。和很多鱼类依靠鱼鳔改变自身比重来帮助上浮下潜一样,潜艇所配备的高压气瓶所起的作用相当于鱼鳔。只不过,这种“鱼鳔”需要与水舱配合才能改变潜艇的比重,实现潜艇的浮沉。

潜艇上浮时,除了采用“发动机推力+调整升降舵”方法外,还得把水舱里的海水及时排出去,利用比重的改变来增大浮力。然而在水下,把水舱里的海水向外排并非易事。因为,此时潜艇承受着海水的巨大压力。要在“压力山大”的情况下排出舱里的海水,就必须使舱内海水的压力更大。能赋予舱内海水足够压力的,就是高压气瓶。

在潜艇排水上浮时,潜艇兵需要打开连接水舱和高压气瓶之间的通气阀门,让所释放的高压空气把潜艇水舱内的海水挤压出去,这样就可以降低潜艇比重,帮助潜艇更好地上浮。

事实上,潜艇在水下所遇情况极为复杂。尤其是在遇到海水密度断崖和在作战中受损时,很可能出现危险的快速掉深现象。这时,就必须紧急启动所有压载水箱排水。这种情况对高压气瓶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般来说,高压气瓶的压力级越大,单位体积存储的空气容量就越多,也就意味着排出海水的速度越快、水量越多。与之相应,潜艇的安全性就越好。但另一方面,高压气瓶的压力级越大,其研制技术难度和生产成本就越高,相应的材料和工艺要求就越高,安全使用的风险也就越大。

从某种程度上讲,高压气瓶作为潜艇的“鱼鳔”,事关潜艇的安全性和艇员的生命安全,也体现着研制国的综合工业实力。

据报道,当前一些国家的潜艇,其高压气瓶的压力值已达到40兆帕,俄罗斯K级常规潜艇所用高压气瓶就是其中之一。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