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金力 来源/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今天,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复旦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金力任复旦大学校长(副部长级),许宁生不再担任复旦大学校长职务。
金力1963年出生于上海,浙江上虞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于1985和1987年分获复旦大学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生物医学和遗传学博士学位。1994-1996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7年,金力被聘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2005年起全职回国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金力主要从事人群的遗传结构、人群的起源和迁徙、人类复杂遗传病和计算生物学等方向的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及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多项研究。
2013年,金力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中国遗传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会副会长,任“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前沿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十三五”国家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
【相关报道】
27年前,那个被谈家桢“叫”回国的年青人,今天成了复旦大学校长
今天,金力院士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
若干年,当他成为中科院院士时,曾向记者谈起年青时的一则故事,感慨万千。
1994年冬天,中国遗传学、生命科学先驱谈家桢先生已经85岁高龄,他却飞赴美国,专门前往斯坦福大学找到在那做博士后研究的金力。谈家桢不辞辛劳远道而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金力将来回国。
在谈老先生的感召下,金力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复旦。
于是,27年前,那个被谈家桢“叫”回国的年青人,今天成了复旦大学校长。
当代中国进化遗传学领军人物
金力当时就对记者说:回国后发现,其实人才培养比科研更重要。创新首先在于思想,没有思想的话光有技术是不行的,但是我们国家的科研太注重技术,思想是第二位。他说:“希望用新的理念为中国培养更多人才,才不负谈老期望。”
在复旦,金力成为当代中国进化遗传学领军人物。他和他的团队利用多学科交叉,运用基因技术,对人群的起源和迁徙、人类复杂遗传病的研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比如,金力团队宣布,综合运用了语言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起源及分化的时间和地点——语言谱系证据支持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该研究为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及周边邻国的各汉藏语系语言之间的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为认识东亚人口迁移历史提供了重要启示。
又比如,以前教课书上曾讲述,因为有了农业,早期人类人口才得到迅速增长。这一理论受到挑战。金力课题组研究发现,早在13000年前,东亚人群的群体便开始迅速扩张,而直至6000—8000年前,早期的农业生产才刚刚萌芽。这表明,最早期的人类数量增长,并非因为农业,后来,随着人群进一步扩张,才催生了农业。人类数量增加是农业起源的真正原因,金力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先有人群增长,再有农业文明。”
人才培养比科研更重要
尽管拥有无数的成果和光环,然而在金力眼中,人才培养是当下中国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
说到“收徒”,金力的看法与常人有所不同。他说:“我招来的弟子,是希望他们来教我的,而不是我来教他们。”
金力一直有个观念:中国的年轻学者要真正站在国际前沿,光靠念书、上课是走不通的,也不能局限在导师的成就中。于是,他不仅“收徒”另有一套,“带徒”也有独招。硕士生、博士生在金力那儿,往往不需要帮他做课题,也不用为他完成科研任务。金力最希望的,是学生自己发现研究项目,他这个导师来当助手。金力说:“我的任务是发现学生的优点、缺点,给他们一个完全自由的思想空间,不断鼓励他们去思考问题。”
金力与一名学生讨论胎儿性疾病问题。这问题存在许多争议。一种观点是,类似疾病与母亲怀孕时的营养、状态有关系。金力首先问这名学生:“感不感兴趣?先回去用一个星期时间,展开你的想象力。”学生回来后,提出了不少新想法,金力则拿出400篇与之相关的文章,让他回去阅读、思考。就这样磨了一年,这个课题才进入准备阶段。
从事科研、教学近40年,金力培养的弟子成名的很多,常常有人对他说:“你学生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超过你啦。”金力则回应:“如果导师说这个东西不许做,那个东西不许碰,老师老是压学生,就不会有创新。”
人们期待着,金力的育人和创新理念,能够在他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后,全方位地推进。
他现在研究集中于表型组计划
记者了解到,金力目前的研究集中于表型组计划。
什么是表型组?今年,复旦大学发布消息:金力团队对来自中国华北(郑州)、华东(泰州)、华南(南宁)三个代表性汉族群体的5000名个体进行了基因组全外显子测序,初步构建了“华表”外显子组数据库。目前,“华表”数据库共包含207万个遗传变异,其中46.4%的遗传变异为该研究首次发现。
建立基因数据库、基因测序、查寻罕见病基因缺陷,对于这些名词,人们已经不陌生。那么,外显子又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外显子数据库呢?据介绍,外显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的一部分,负责编码蛋白质;也就是说,寻找罕见病基因缺陷,外显子起到主要作用。
与全基因组测序相比,新一代覆盖基因组编码区的全外显子组测序,不必观察基因组的全部,而是突出重点,由此效率大大增加,技术成本大幅降低。可以说,外显子测序是基因测序的“精简版”,可在高测序深度情况下,更准确检测出临床致病的罕见变异位点。
2017年9月,在科技部和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指导下,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有关机构发起“华表计划”——中国全外显子组数据库项目,是自主建设的中国人群公共数据库之一。作为“华表计划”的主要科学设计者,金力表示,“华表计划”第一阶段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对覆盖全国、有代表性的汉族人群样本进行高质量测序,系统解析外显子区域等位基因频率,精细刻画中国汉族人群遗传结构,形成我国自主建设的中国人群基因组数据库。
金力介绍,自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国际科学界发现亟需全面研究人类表型组,补充所需信息的另一半,并对基因、环境、表型之间的多层次的关联、整合以及三者整体性进行研究,为全面解读人类生命健康密码提供科技支撑。“人类表型组计划”已经成为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后的又一战略制高点,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并将引领生物医学发展。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作者: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