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火线救援》9日开播:还原消防员的滚烫人生,看见上海的速度与温度
周到2021-11-08 13:11:08
11月9日,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上海消防救援总队战略协作、共同拍摄制作的国内首部贴身跟踪拍摄消防员的系列纪录片《火线救援》将在东方卫视、百视TV、哔哩哔哩、腾讯视频同步播出上线。纪录片中,观众不仅将看到许多惊心动魄的救援时刻,也将看到饱含情感的个人故事,以及对上海城市管理的真实记录。开播之际,晨报记者专访了《火线救援》的总导演郭静与柯丁丁。

2021年2月8日,上海普陀区宜昌消防救援站提前吃年夜饭并开启网络直播,不料刚开饭就警铃大作,消防员放下筷子火速出警;处置完毕回到消防站继续年夜饭,警铃再次响起,消防员们又一次赶赴现场……

《火线救援》的摄制组,现场见证了这次全网关注的另类“吃播”。但对他们来说,这样的画面并不新鲜,甚至再正常不过。在横跨18个月的创作历程中,他们见证了消防救援队员们一次次的飞奔而出,也见证了他们守护城市运转背后的故事。

“10000个消防员守护了上海这座24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有什么样的故事,这是我们所关心的。”郭静如是说。

见自己,见众生

《火线救援》的主角很年轻,平均二十多岁,各有各的故事。

虹口消防救援站的班长王大景,或许是观众认知度最高的一个。这位上得了高楼灭火、下得了河里救人的消防员,曾多次被媒体报道:在救援溺水市民时,他一路赤脚狂奔留下令人感动的身影;而为了实现考上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的梦想,他训练、学习两不误,还登上了央视的舞台。

在纪录片中,王大景的故事则有着更多层面——作为业务骨干,他的能力毋庸置疑,但由于学习基础薄弱,他对考学一度缺乏信心。在长时间跟拍中,镜头记录下了这位年轻消防员的犹豫、纠结,也记录了下他的乐观、努力,他会自嘲“学得比别人慢忘得比别人快”,也会花50块钱买下“天道酬请”的横幅给自己打气,

消防员覃玲敬的故事,则可能让更多在沪打拼的异乡人心有戚戚。这是一个非常有家庭责任感的年轻人,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是他萦绕在心中的难题。

“家人生病需要你,希望你回归,又担心你的职业危险性非常高,你怎么选?我相信这是观众能感同身受的故事。”柯丁丁说,《火线救援》中有专门的篇章讲述消防员的家庭,“我们一直想回答,为什么他们会成为英雄?我的答案是英雄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面对压力的,无论是来自工作或是家庭,我们希望更多人能了解他们。”

除了消防员的个人故事外,《火线救援》也还原出都市生活中不同人群的生活侧面,有冷暖,有悲喜。无论是被困电梯焦急等待的快递小哥,遭遇生活挫折的异乡女孩,消防员的救援都给他们带去了不同的慰藉。

郭静说,没有一帧的摆拍,没有一个安排好的画面,团队却捕捉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当然,在最终成片时,主创舍弃了一些过于伤感的生离死别,更多留住了普通人有共鸣的生活侧面,“我们也希望从这个片子里,大家可以了解到城市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困境、难处,了解更多普通人的故事。”

比如,老年人们的求助与困扰。

有一回,一位独居的老人在家中摔倒,卡在桌子和床的缝隙里动弹不得。更糟糕的是,报警时,老人无意中说错了家庭住址,消防、公安、急救三方苦苦搜寻许久,才最终找到了老人的家。然而,面对老人“你们业务不熟练来晚了”的误解与投诉,没有人抱怨。

一位八十多岁独居老人与一只小壁虎的故事,则更显温暖:老人发现家中突然多了一只壁虎,紧张地拨打119求助,消防员抵达后,一边温和地和她交流,安抚她紧张的心情,一边将小壁虎放归户外。

在那一瞬间,观众看到的是“救援”二字厚重的意味,它帮助人们中化解孤独,回归常态,迎来新生。

见城市,见文明

《火线救援》开篇,记录了2020年5月20日虹口区九龙路某居民楼的一处火灾。当时现场燃烧建筑为一幢2层砖木结构老式居民楼,接到报警后,70多名来自不同中队的指战员赶到现场处置,迅速将火灾扑灭。

对摄制团队来说,这并不是一次容易捕捉的、常见的出警。

“像这种火情,城市里已经很少见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消防处置得好,另一方面也是防火检查、预防工作细致到位,在前期把危险防住了。”早在调研阶段,郭静就意外地发现,消防救援队伍的工作范围非常广泛,选非“救火”二字可以概括。尤其是在上海,近年火警的数量逐渐下降,消防救援队出警的数量却一直在上升,“为什么?消防救援队现在的要求是‘全灾种、大应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往往火警只占到出警数量的30%,而真正需要出动大水枪灭火的,又占到火警的30%。”

不仅如此,摄制团队多达800余次的跟随出警几乎都是“小警”。“绝大多数的‘大警’都是因为没有及时处置才由小变大,但上海三警联动速度很快,每一次出警都是三方人员同时到场,及时搞定,避免事故的进一步升级。”在柯丁丁看来,这恰恰反映了上海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与高效率,“出警的效率,可能会让观众目瞪口呆,然后会非常欣慰自己生活在这座城市。”

让柯丁丁印象深刻的一次出警,是一位母亲报警称,因为上班前的口角,十多岁儿子把自己锁在了位于31层楼的家里,甚至拆掉了密码锁的电池,母亲到下班时才发现有家难回。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母亲又拒绝了消防员破门而入的建议。

面对棘手的情况,来自消防、公安、急救的城市守护者们却始终保持着耐心。先是消防员冒着极大的风险,在31楼的高空中从邻居家爬窗入室,打开了第一道大门;随后,办案民警又苦口婆心地劝说反锁在卧室里的男孩,细致地为他做心理疏导,直到最终说服对方开门。

“反反复复敲门、劝说,没有人责备这个男孩,而是抱着非常理解他的心态和他沟通,告诉孩子,我们不是来责备你的,请你开门是要确保你的安全。甚至执法民警还告诉这个孩子,‘你和妈妈有矛盾,妈妈的方式方法错了,我们会批评教育她’。每个人都抱着非常强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意识,执法的文明程度令人欣慰。”

未必惊天动地,却足够细水流长。从这个角度说,《火线救援》中一个个真实的、普通的救援故事,将帮助观众重新认识消防救援队伍,甚至进一步地看到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流畅运转的基本逻辑——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文明的执法方式,温暖细腻的社会关怀,当这一切严丝合缝地搭配在一起,才最终造就了一座让人幸福、安全的现代大都市。

记者手记:平视的意义

《火线救援》拍摄前,郭静和柯丁丁两位导演看过这样一段视频:一位消防员的母亲因为思念工作繁忙的消防员儿子,在听到消防警笛声后赶到了出警现场,默默地张望等待。而直到儿子的工作结束,队友一把他拉下车,两人才有了短短5秒的拥抱。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是吸引我们要拍的原因。”他们反复提到,“英雄也是普通人,我们都是普通人”。

这份对英雄的平视,奠定了《火线救援》真实细腻的基调。没有惊悚的噱头,没有刻意的煽情,镜头里更多的是城市生活的日常——即便,几千分钟的素材里,让人心跳加速或泪流满面的段落,管够。

也是这份平视,让观众的共情与思索有了出口。“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不再是一句空话,镜头清清楚楚地展示出,在这座24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里,有这样一群与我们一样的血肉之躯在无声付出。每一次警铃响起,他们选择成为守护者,把人民的幸福生活放在自己的安全前面。

还是这份平视,贯穿了近年上海拍摄的多部专业题材纪录片,树立了一个个让人难忘的警察、医护、消防员的形象。在茫茫人海中,你我或许未必能准确认出他们的面容、叫出他们的名字,但透过一次次记录,他们被理解、被向往、被感激,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期待成为他们,继承他们的事业与使命。

这,是纪录片送给英雄和普通人最好的礼物。我们共同感念、尊重、骄傲,然后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与这座了不起的城市,同呼吸,共拼搏。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曾索狄

作者:曾索狄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