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国家非遗石氏伤科150年惠民众,冲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绘新篇
文汇2021-11-06 21:10:00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上海石氏伤科经过150年传承,至今仍在服务百姓,学术传承者已逾千人,足迹遍及海内外,收获广泛赞誉。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在石印玉教授带领下,经众多石氏伤科学术传承人近30年努力,石氏伤科已由一个家传学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今天(11月6日),“纪念上海石氏伤科150周年暨石印玉教授学术经验研讨会”还传出消息,经一年建设,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牵头建设的“上海市慢性筋骨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已完成基本架构,由曙光医院负责组建全面体现上海慢性筋骨病损防治研究、临床水平的“上海队”,将全力冲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源远流长逾百年,已有七代传承人

石氏伤科约在1870年自江苏无锡迁至上海,肇始于石兰亭,奠基于石晓山,发展而声誉卓然的是石筱山、石幼山这一代。

石晓山有三子,长子石颂平继承父业,可惜英年早逝,因此,分别在神州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就读的筱山、幼山先后辍学,在父亲诊所襄诊。1929年起,石家父子共设诊所,至1933年诊所迁至法租界,声名日盛,及20世纪40年代中期已为“沪上伤科名家”,而后纳徒多人,50年代成立上海中医学院,在附属医院开展诊疗教学,亦在学术团体担任职务。

21世纪以来,石氏伤科第六代、第七代学术传承人正在成长,他们已遍及江、浙、闽、粤、甘、疆、豫、鲁、陕、桂、宁、京、港、澳、台和海外。

曙光医院院长周华说,历经150年传承发展,石氏伤科已成为我国著名的骨伤学术流派。石氏伤科医学中心的建设,实现了石氏伤科作为民间流派发展为国家临床研究高地,将师承模式融入为国家重点学科体系,将独家经验转化为现代创新研究模式。

对一个学术流派而言,学术的传承和创新是灵魂和生命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表示,“海派中医”是我国近代中医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石氏伤科更是其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石印玉教授是石氏伤科的第四代传承人,秉持着对中医药事业的热忱、对中医药传承的使命感,一直工作在门诊、病房的一线,如今已年届耄耋,仍然坚持每周定时出诊。正是由于石教授对中医骨伤科事业的执着热爱,为中医药的学术传承作出卓越贡献。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胡鸿毅向石氏伤科几代人努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崇高敬意。他还谈到,如今更重要的是通过石氏伤科流派文化的传播让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做出上海中医人新的贡献。

如今,以石氏伤科为基础构建和发展起来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已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国内领先。曙光医院骨伤科更是成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重点专科。

服务百姓解病痛,口碑始终是追求

“作为一个临床学科,百姓的需求始终是我们的追求,百姓的口碑始终是评价我们工作优劣的首要标准。”因为石氏伤科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创新,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在百姓中赢得越来越高的赞誉。

经长期临床实践摸索和研究,石印玉教授创制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密骨胶囊”,治疗骨关节病的“养血软坚胶囊”“芍药舒筋片”“怀珍柔肝胶囊”“金利胶囊”,治疗退行性筋骨疾病的“参蝎止痛胶囊”和“抗骨质增生合剂”,治疗胸胁摒气伤的“活血理气合剂”,治疗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新伤合剂”,治疗急慢性筋伤的“膜韧膏”等中药内服和外用(膏药)制剂。

整理研究形成规范的特色诊疗技术包括:治疗颈椎病的“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麻醉下手法松解整复技术”和“单穴深刺电针技术”、治疗肩周炎的“麻醉下肩关节粘连松解技术”、针对脊柱关节筋出槽骨错缝的精确定位定向整骨手法技术,以及石氏伤科导引八法、石氏伤科强筋健脊功法、石氏伤科垫枕疗法等。

以“慢性筋骨病损防治研究”为主攻方向,该团队研究内容涉及脊柱病损、骨质疏松、骨关节病、伤科手法、石氏伤科学术思想等,在研课题共计50项,其中,国家级多达12项。

传承精华育新人,海内外联动惠众人

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领导也为本次会议发来了贺电,勉励上海石氏伤科以150周年为新的起点,将石氏伤科的学术经验和思想传承好,发展好,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一切发展,得靠人。随着院校教育兴起,在人才培养效率方面显出优势,石氏伤科紧抓机遇,如第三代筱山、幼山先是分别就读于当时的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之后再跟随父亲襄诊学习伤科,两位先生随后也投入到院校教育中,担任上海中医学院教职,开启了家族以外的传承,经50多年的发展,使传人数量产生了质的飞跃,目前,石氏伤科传人遍及海内外。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时期,上海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本科阶段不设骨伤科学专业,而是在夯实全科基础后,到了工作岗位或研究生阶段再根据需要着重进行骨伤科专业训练。这种理念和做法,现在看来确有远见。

互联网教育兴起,石印玉教授于2010年倡导成立“石氏伤科学术联谊会”,通过互联网加强海内外石氏伤科传人间的联系。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在曙光医院的全国中医学术流派石氏伤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已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医院、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嘉定区中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院、上海市静安区静衍中医门诊部、温州市中医院、嘉兴市中医院、苏州市中医院、扬州市中医院、无锡市中医院、台湾桃园市明江中医诊所、香港骨科中医院设立了15个二级工作站,标志着具有150年积淀的石氏伤科将系统完整地向海内外推广,努力造福更多百姓

本次会议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承办。

作者:唐闻佳 张莎莎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受访方

作者:唐闻佳 张莎莎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