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简谱不是推广五线谱的障碍
北京日报2021-10-23 21:28:00

经常听人说,中国音乐滞后于国外的症结之一,是五线谱的普及程度太低。本来这句话没毛病。但是他们进而深究原因,却得出是因为“横行”的简谱抢了五线谱天地。所以,“抑简扬线”势在必行。在很大一部分人眼里,简谱就是音乐世界的“香烟”,图了一时快感,害了一世健康。对这种百害无一利的东西,必须狠下决心,彻底消灭之。

这样简单地把棍子打在至今还在大量使用的简谱(说的是“数字简谱”,而非其他各类简谱)身上,会不会武断了点?这两者难道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早些年,从小学习和使用五线谱的我也很赞成“抑简扬线”的观点。毕竟“线、简”二谱,我更熟悉五线谱,用得顺手。我也身体力行,在社会实践中,大力推崇使用五线谱。

然而大力的推行与实际收效未成正比,使用五线谱屡屡受阻。反观简谱,却依旧雄霸天下。尤其是许多专业人士也好这一口,简谱使用得游刃有余。对这种现象我十分疑惑,于是很想了解其中究竟。

伟人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要判断一个事物好坏、对错,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是要客观、公正、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身。于是,我主动去了解简谱。

同源西方记谱法的简谱和五线谱,在经过演变、定型后早就先后流入了中国。简谱和五线谱对中国的音乐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以致并行使用至今。

简谱和五线谱最大的区别在标识音高的方法不同。

简谱——重申是“数字简谱”——以阿拉伯数字1至7表示自然音阶中的7个音,通过标示在数字上下的圆点及圆点数量来表示更低或更高的音。五线谱则是通过五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不同的“间、线”和上下加线的“间、线”,表示不同音高。

两种记谱法在使用中须结合唱名法才能实际生效。所以有必要对两种唱名法——首调唱名法、固定调唱名法进一步做必要厘清。

首调唱名法是将调性中主音定为“do”音。根据调性的不同,“do”音的具体音高也会发生改变(1=#F或1=C)。固定调唱名法是将唱名与音高固定,唱名不随着调性改变而改变。

根据手头资料,简谱晚于线谱问世。五线谱在纽姆谱的基础上经过一线、四线等阶段,在17世纪已基本定型为现在通用的形式。数字简谱虽在16世纪由法国传教士苏埃蒂发明,在18世纪才由卢梭重提,又经过19世纪加兰、帕里斯、谢韦三人的改进,最终定型成为现代的数字简谱。

在中国,早在1714年成书的《律吕正义》就已记载了五线谱传入中国。到了19世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后,五线谱已得以广泛推广使用。另一边,晚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旅日学习的曾志忞、沈心工等人才有记录的将简谱带到中国,使其在“学堂乐歌”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不难看出,五线谱和简谱是在相似的历史时间里先后出现,且是平行的两种记谱方法。不论具体原因是什么,可以确认的是两者的初衷都是为了用规范记谱方式,达到方便使用者的目的。基于此,简谱和五线谱本无所谓孰是孰非和谁是谁的替代版或升级版的说法。

如果正视现实,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国际主流确实是压倒优势地在使用五线谱了。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简谱在中国仍大行其道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是再要回到历史和受众的角度来探讨。

相对五线谱而言,简谱因为有便于记谱抄写,通俗易学、方便记忆等优势,非常利于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所以,无论有无音乐基础的人都乐于接受。证据是,在不久后爆发的抗日战争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简谱作为传唱革命歌曲、鼓舞民众斗志、抒发内在感情的主要手段之一,赢得了中国音乐的几乎全部江山。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简谱奠定了其在中国音乐界的地位是顺理成章的。同时有个小插曲,简谱与中国的工尺谱在核心逻辑上异曲同工,且更简洁,先天地为简谱在中国受到民众喜欢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相对简谱而言,五线谱有着记谱明确、图示直观等优势。在五线谱产生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它都是作为记录乐谱最标准的工具。由于五线谱可以直观地通过空间差距来体现音高之间的距离关系,使其在单声部多音记谱或多声部记谱时,可以让使用者清楚地知道音与音之间的关系。虽然五线谱在传入中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成为中国最通行的记谱法,但它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随着近年来国民音乐能力的提高、作品演奏难度的提升和创作记谱准确性的绝对需要,五线谱愈发凸显的优势使其被越来越多的业内外人士使用和推广。

如果搭上时代“顺风车”的简谱,是凭借自身优势和运气成为现在的“一哥”的,那么,要让五线谱夺过主导权,最快捷的方法是让简谱“灭亡”。这能行吗?

这里还要结合今天国内的实际情况,再啰唆一下两种读谱法的优劣。

今天,与简谱相结合的主要是首调唱名法。即在每个调性开始的地方标上“do”为哪个音高(1=C),在转调部分标上一个前后调的相同音(前1=后5)方便转调。这种结合方法旨在唱、奏作品时,尽量避免因为调式调性变化而产生的半音关系。但因为其唱名不固定,使得作品在出现频繁转调时,会出现前后相同唱名因音高不同而影响音准的情况。

五线谱若采用固定调唱名法,始终将中央C作为“do”来演唱。在作品出现频繁转调时,不会出现简谱中同唱名不同音高的音相互影响的问题。这使得熟练使用五线谱固定调唱名法的人,具有看了能唱,唱了能准的能力。但此种方法要求的固定音准能力较强,对部分能力弱的人来说,削弱了歌曲的旋律性会加大记忆难度。

综上所述:

一、简谱为中国广泛运用,是其自身优势和历史需求相结合后产生的结果,是帮助中国音乐普及和发展的一大功臣,不能让它背中国音乐滞后的“锅”。

二、五线谱有其无可争议的优势,未来中国音乐主导的记谱法很可能会转为五线谱,但并不意味五线谱就尽善尽美,用了五线谱中国音乐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大繁荣了。

三、简谱和五线谱各有优势,能够都掌握是最好的。首调唱法和固定调唱法各有优势,能够都掌握是最好的。

凡事不都非黑即白,非彼即此,甚至你死我活。中国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使用上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以前没有高速公路是因为村道、田埂在作祟,现在有了科学和先进的高速公路,不久的将来,所有的村道、田埂都将灭亡。

理智的人知道,高速公路和村道、田埂各应所需,可以共存。在繁荣中国音乐的路上,简谱和五线谱是否也应如是?

单未繁/文

作者:单未繁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