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宝山融媒带您《看见》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的往来千载,就在10月6日晚七点半
上海宝山2021-10-05 17:50:34

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分别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三座高峰,他们每个人的作品都有显著的个人风格与时代特征。正在震旦博物馆展出的“往来千载: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展出了三位艺术巨匠的67件精品馆藏,还包括齐白石在国立北平大学的聘书,徐悲鸿与齐白石的10余件往来书信等珍贵史料。展览由徐悲鸿纪念馆典藏部主任徐骥策展,围绕三位大家在艺术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创作的过程以“对画”的形式展出,是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3位艺术大家的作品在沪首次齐聚。

图片说明:展览现场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徐悲鸿与齐白石、张大千的交往堪称佳话。从1928年徐悲鸿分别结识张大千、齐白石算起,到1953年辞世,他与二人的密切交往二十五载。1946年,齐白石被徐悲鸿聘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1947年任教于清华大学营造系。毕生受徐悲鸿推崇,与徐为莫逆之交。张大千于1928年与徐悲鸿初识于上海,此后成为毕生知交好友。展览由“开篇序曲”、“艺道双楫”、“道法自然”、“春华秋实”、“妙造千奇”、“生生不息”6个部分组成,以“对画”的形式展出三位艺术大家的作品,还有少为人知的三位大师之间合作与互赠的佳作。从而很好的体现了展览的主题——往来千载。

本期展览看点

开篇序曲

图片说明:展览现场

徐悲鸿笔下的“追风奔马”、齐白石画的的“游嬉青虾”、张大千的“彩墨山水”可谓是他们的标志性风格作品,家喻户晓。在展览开篇就以“对画”的形式展出了这三位大师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以及张大千的《黄山》等经典作品在本次展览中齐聚。

艺道双楫

图片说明:展览现场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1948年徐悲鸿同张大千分别与齐白石合作的四件作品。《蜀葵蛙》与《蜀葵虾》是徐悲鸿与齐白石二人合作,2副《荷虾图》是齐白石与张大千合作作品。据策展人徐冀介绍,这四件作品也许是齐、张二人分别与悲鸿先生合作之后有意全部留赠悲鸿先生,以答谢近20年来徐悲鸿先生对二人的推崇有加之情谊。

图片说明:徐悲鸿与齐白石合作,《蜀葵蛙》 1948年

图片说明:徐悲鸿与齐白石合作,《蜀葵虾》1948年

图片说明:齐白石与张大千合作,《荷虾图》1948年

图片说明:齐白石与张大千合作,《荷虾图》1948年

道法自然

图片说明:展览现场

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的艺术创作都重视师法造化,即从大自然与生活所见中提炼艺术形象。在展览中有一组三人分别创作的荷花并置在一起展出。徐悲鸿在题跋上强调“真客串也”。表达荷花非其所长,以示自谦。张大千的这幅荷花是为送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女士而画,有大写意的快感。齐白石的荷花则展示了他自创的“红花墨叶”法,错落有致,富有生机。

图片说明:徐悲鸿荷花 1934年

张大千 荷花 1940s

齐白石荷花小虫1947年

春华秋实

图片说明:展览现场

在“春华秋实”这个展区,有一组作品是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描绘的丰收的果实的作品。张大千和徐悲鸿都以柿子为主题,齐白石以葡萄为主题,很有意趣的体现了徐悲鸿书写的“秋风催果熟,凝露益华明”。三位艺术家的风格和表达虽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中国画改良与艺术创新上的共鸣。

徐悲鸿五言对联 1946年

张大千华山朱柿 1930s

徐悲鸿丹柿1935年

齐白石 葡萄1940s

妙造千奇

图片说明:展览现场

齐白石评价徐悲鸿,认为他胸中有风景,故能绘真山真水。徐悲鸿认为齐白石的艺术达到了“致广大,尽精微”的高度,胸中具备万物。徐悲鸿对张大千也是推崇备至,认为他的山水画成就集晋唐宋元之大成。在这一部分,分别展有齐白石和徐悲鸿画的《持扇钟馗》。这两幅作品虽然主题相同,但在形象的构思上却都别出心裁。徐悲鸿画的钟馗背影魁伟,孤傲脱俗,折扇上题写的“分明画来寻开心”幽默尽显。齐白石描绘的钟馗着大红袍,饰蓝腰带,面容轻松,非常诙谐。

齐白石 持扇钟馗1930s

徐悲鸿持扇钟馗 1938年

生生不息

图片说明:展览现场

在展厅中,有一个特别的环形空间,展出了徐悲鸿的《十二生肖》作品。这是徐悲鸿旅居新加坡时所创作的,画的轻松而又完整。这套《十二生肖》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徐悲鸿绘十二生肖。此外传世的同类作品只有两套,一套是徐悲鸿1945年因与蒋碧薇离婚所画,一套是1946年为送张倩英游欧所画。《十二生肖》的展厅设计也很独特,为观众营造了一个互动的空间。《十二生肖》呈圆形环列四周,顶上是一个圆形的装置,下面正对应的是一个圆形的台面,观众可以站在台面上寻找自己对应的属相。

在震旦博物馆,《看见》栏目主持人潘守永、马琳将与徐悲鸿纪念馆展览典藏部主任徐冀、震旦博物馆执行长黄圣智、“社区枢纽站 ”发起人、策展人王南溟一起带你走进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的艺术世界,讨论他们的交往佳话与艺术成就,重温中国现代艺术的开端,三位大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10月6日晚19:30

登录新华网、宝山汇app

收看由宝山融媒打造的

《看见》第二季

往来千载: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

敬请期待

直播时间

2021年10月6日19:30

观看方式

1、新华网直播

扫描或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2、宝山汇“APP”直播

扫描或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联合策划

潘守永

人类学家、博物馆学家,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琳

上海大学博物馆副馆长,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个人主持的策展项目涉及艺术史回顾展以及绘画、行为与影像等各类当代艺术展。近年来对公共艺术与社区也非常关注,讨论“艺术公共化”、“艺术社区”等话题。

特邀嘉宾

徐冀

农工党中央支部委员;徐悲鸿纪念馆展览典藏部主任;中央统战部海联会理事。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绘画艺术,尤擅油画。除绘画创作外,还负责管理徐悲鸿纪念馆馆藏,徐悲鸿及历现代书画艺术精品,同时负责策划相关国内外的艺术大展览。

黄圣智

震旦博物馆执行长。曾任华夏幸福商业事业部艺术管理中心总经理、侨鑫博物馆馆长及从都国际庄园艺术总监、香港新世界集团旗下K11 Art Foundation艺术项目的助理总经理,上海chi K11美术馆馆长。

王南溟

“社区枢纽站”发起人,独立策展人,批评家。

(来源:上海宝山)

选稿:汪秦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