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逝者| 琵琶制作高级技师高占春去世,琵琶是他的一生所爱
文汇报2021-10-03 20:48:06

文汇报记者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获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琵琶制作高级技师高占春师傅于2021年10月2日溘然长逝。他带着对琵琶制作事业的深深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高占春师傅于1950年进入民族乐器制作行业,在“中华国音社”乐器店学艺,师从其父高双庆。1951年起,在其父开设的“高顺兴乐器社”学习琵琶、二胡、月琴等乐器的制作。1957年,加入上海市第五乐器合作社“京音斋”小组,专制琵琶、月琴等弹拨乐器。1958年转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从事琵琶制作。高占春师傅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琵琶制作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采用“八字音梁”,使琵琶声学品质达到新高度

20世纪60年代初,是中国琵琶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演奏家及作品的需求,琵琶上出现了3大改良:琵琶音位上普遍采用了6相18品和6相24、25品的十二平均律的半音排列法;琵琶弦由丝弦改革为钢丝弦、钢丝尼龙缠弦、钢绳尼龙缠弦;右手指甲弹奏演变成用假指甲来代替。这三种变革,使琵琶在声学品质上产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用传统方法制作的琵琶装上振动力强大的钢质琴弦后,会产生声音散而空的现象。

对此,高占春与厂里的同事一起钻研探索,受小提琴面板内音梁的启发,在琵琶复手下的面板内设置了一对倒八字音梁,这使得琵琶的声学品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1964年的全国琵琶制作交流会上,高占春的琵琶被评为一流产品。不久,国家轻工业部将八字音梁的设计下发至全国各地的乐器制作点,于是,高占春对琵琶制作的贡献扩展至全国。

琵琶泰斗林石城先生在《乐器》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高占春的八字音梁琵琶给予了高度评价:“高占春在第一次全国的乐器制作比赛中,就获得了第一名……琵琶里面有一个八字音梁,这个八字音梁是高占春第一个用的,这对琵琶音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编写《琵琶制作》,让制作规范化有了参照依据

民族乐器的制作,相当一段时期是在手工作坊中进行的,其手艺的传承主要是靠实际操作及聆听师傅口授,几乎没有文字资料。20世纪80年代初,高占春已经积累了30余年的实践制作经验,他不断地把制琴中的得失经验记录下来,渐渐萌生将制琴心得整理成文的念头,前后用了近两年时间,终于完成了《琵琶制作》一文的初稿。后来,经过林石城先生的修改整理,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编修成册,并在1982年的《乐器》杂志上分9期连载发表。

《琵琶制作》是我国琵琶制作史上第一次发表的专业性文章,对我国琵琶制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琵琶制作在形制、规格、音响品质等方面有了一个趋于规范化的参照依据。

研制仿古乐器,令琵琶演奏的古韵更浓厚

20世纪80年代初,有音乐人士将“敦煌琵琶谱”中的曲谱进行解译,但需用唐代的琵琶来演奏。于是,高占春着手制作仿唐琵琶。父亲高双庆曾有一把唐代形制的琵琶,高占春凭记忆,再参照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唐琵琶的照片,并在上海音乐学院叶绪然教授的配合下,成功试制了仿唐琵琶。

该款仿唐琵琶琴颈向后弯曲几乎90度,4根琴弦、4相、无品,面板中部两边各开有半月牙形音孔;弹奏时,声音清空幽柔,颇有古韵。在1982 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叶绪然教授携该款琵琶登台演奏。在此基础上,高占春又成功研制出唐代五弦琵琶和六弦柳琴等改良产品。

弹得一手好琵琶,制作与演奏相辅相成

一般制作乐器的师傅只擅长手工活,不会演奏乐器。高占春认为这样的制作师是不够全面的。为此,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他先后拜浦梦古、陆德华和林石城先生为师,学习弹奏琵琶。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学苦练,他学会了《阳春白雪》《彝族舞曲》《十面埋伏》等数十首琵琶曲,相当于琵琶八级的演奏水平。他也曾应邀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表演琵琶独奏。

学习过民乐的人都知道,琵琶弹奏在民族乐器学习中相对较难,高占春的制作与演奏相辅相成,同时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可见其在演奏上狠下功夫的良苦用心。林石城先生在《乐器》杂志上赞赏:“高占春的琵琶制作技艺是跟他爸爸学的,而能演奏琵琶是跟我学的,所以他不单能制作琵琶,而且还会演奏琵琶,这对他的制作有很大的帮助”。

高占春师傅所制的琵琶发音明亮清脆、宽厚响荡,手感舒适、外形美观,深受我国琵琶演奏家的喜爱。20世纪70年代,著名演奏家刘德海先生演奏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所用琵琶就是高占春所制。1980年,“上海之春”全国琵琶大奖赛上,青年演奏家何树凤用高占春制作的琵琶演奏《彝族舞曲》,一举夺魁。

琵琶是高占春师傅的一生所爱。他辛勤育人,为琵琶制作技艺的薪火相传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于1990年被评为技师,1993年被评为高级技师,2018年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仙人已过蓬莱阁,德范犹香启后人。高占春师傅的离去让我们深感悲痛,他的精神将永记铭记在我们心中。祈愿高占春师傅一路走好!

作者:姜方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姜方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