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我的父亲是个洋八路!”这里有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珍贵记忆 | 在历史的现场
红色之声2020-12-08 16:36:07

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经过近三年的改扩建,今天以全新的面貌亮相。

在这里,你能看到3万难民怎么逃到上海的,这些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以及和中国人相处的细节。

更弥足珍贵的是,你能看到人类历史上一段段跨越民族的友善与包容的故事,快来和小红(ID:hszs1921)一起看新的一期的“在历史的现场”——

伊芙琳
陌生但却安全和自由的城市

“明天我们将开始在一个陌生城市里的新生活,一个全然陌生的国度,不熟悉的语言,不熟悉的气候和人群,然而在那里,我们是安全和自由的。”


这是犹太难民伊芙琳·派克·鲁宾近年重返上海,在犹太难民纪念馆回忆逃难史时的口述感言。

1938年11月9号的晚上,在纳粹党的策动下,德国各地的盖世太保、党卫军走上街头,对犹太人的住所、商店和教堂进行疯狂地打砸抢烧。这一夜,上千个犹太教堂被烧超过7000个犹太商店遭到破坏近3万名犹太人被逮捕,史称“水晶之夜”。


△纳粹党发起针对犹太人的“水晶之夜”(图片源自网络)

“水晶之夜”之后,伊芙琳的父亲被捕了,被送往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那时候,德国纳粹会在几周后释放犹太人,但条件是必须每天早晨向盖世太保报到,保证他和他的家人必须在两个月内离开德国。

那时,大规模的屠杀尚未展开,但想要出走,谈何容易。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历史图片(图片源自网络)

这一年的夏天,一场讨论犹太难民问题的国际会议在法国埃维昂举行。32个国家的代表纷纷表达了对犹太难民的同情,却都提出种种理由,拒绝更多的犹太难民入境。

当世界各国都将犹太难民拒之门外时,上海却张开了怀抱。


只有8岁的伊芙琳和父母,启程前往万里之外的中国上海,这是个完全陌生的东方城市。


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近3万名犹太难民

除数千人经上海去其他地方外,约有2.5万名犹太人把上海当作临时家园

索尼娅/霍斯特

犹太难民的庇护之地

上海给前来避难的索尼娅·穆尔伯格一家无可比拟的安全感。“我爸爸曾跟我说,万一有什么事,你随时可以回上海,因为你有上海的出生证。”


索尼娅对上海的感情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感激。

“对我父母来说,在上海生活拮据,但若不是流亡到上海,我今天根本就不可能活在世上,更没有机会来讲述这段历史。”


索尼娅后来专注于犹太难民在上海的资料整理工作,出版了多部书籍,发表多篇文章,如《生在上海的移民后代》《虹口犹太区的生活和生存》等。

1938年,13岁的霍斯特·艾斯菲尔德为了逃离纳粹迫害不得不随家人从欧洲辗转来沪避难。避难上海时,霍斯特成了一名摄影师,并用自己的相机拍下了很多旧上海以及虹口隔离区内的生活场景。


霍斯特说:“当时的上海,中国,为犹太难民提供了一个庇护之地,拯救了我们的生命。”


对难民来说,他们很大程度靠着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忍受背井离乡之苦。犹太难民中有很多专业演员,还有一些业余爱好者,他们组织了剧团。音乐家创办了管乐队和管弦乐队,歌唱家甚至还组建了一个轻歌剧团,上演了一些非常成功的轻歌剧。


咖啡馆和桥牌俱乐部到处都有。难民们在虹口建立了业余足球联合会,建立了流动图书馆。纪念馆里收集了很多这样的故事。总体上,犹太人在上海过得不错,他们努力使自己过上以前习惯的生活,中国人不干涉他们。

汉斯

和中国军民一起战斗的“洋八路”

值得一提的是,犹太人在上海安稳下来后就立刻投入到反法西斯战斗中来。他们以印制海报的方式传播盟军战况,积极营救落难的盟军飞行员。

有一半犹太血统的汉斯·米勒1915年出生于德国,从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中国。


抗战时期,汉斯·米勒和中国军民一起战斗,为抗日战士治伤救命。

新中国成立后,汉斯·米勒投身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指导流行病学的调查,为新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他于1951年加入中国国籍,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汉斯·米勒的儿子米德华今天也来到现场。在中国长大、现居北京的他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说,为父亲感到骄傲:“父亲是学医的,那些年救助了很多伤者,在新中国建立后父亲又研究乙肝疫苗。”


在纪念馆的展示柜里,躺着宋庆龄女士写给汉斯·米勒的中英文信件,里面不乏温馨的家常细节。

林道志

跨越几代人的嘱托

展厅尾声,有一幕触动人心。

林道志曾是虹口区怀兴里慕义小学的校长,林道志乐善好施,考经营肥皂厂和复写纸厂的微薄收入支撑着学校的日常运作。

1943年,有一位叫卡尔的犹太人将1600余册书籍交给林家称非常重要,委托他妥善保管。后来卡尔又送来书目单。这些书籍主要是儿童启蒙和教育书籍。

林道志是为有心人,面对这份嘱托,无论是在战乱时颠沛流离辗转,还是战后定居在狭小的老房子,他和家人都克服重重困难,倍加小心的保护这批书籍。

多年后,为了书归原主,林道志积极地寻找书的主人,此后通过卡尔夫妇给林家寄来的信和贺卡知道了他们的地址,但是后来,双方又失去了联系。

1981年,林道志辞世,他的晚辈几代人依然信守这份沉甸甸的嘱托,悉心地保护这些书,因为他们坚信总有一天书归原主。

2013年,林家老房子整体动迁了,林家的后人了解到卡尔先生和太太已经离世,而且没有留下后代,商量后决定将这批书籍捐赠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在纪念馆广场有排特殊的墙,上面刻满人名。一般的纪念墙刻录的往往是遇难者的名字,而这里,刻的是幸存者的名字。


犹太难民名单墙设立初期,原本仅刻有13732个名字,目前名单墙上的名字已增加到18578个。

名单墙的最后有一块“留白”,等待通过今后的史料征集,补上更多姓名。

那些真实存在过的生活,不会因为远去而消逝。

作者:红色之声
选稿:朱雯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