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上海浦东有个“蘑菇云”党支部!听核工业功臣亲口讲述“两弹一星”的故事
红色之声2021-06-15 11:23:25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旧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这里被称为中国原子城。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研制基地——金银滩“原子城”

如今,这里已成为旅游景区,曾在这里奋斗过的核工业人,被安置到全国27个省份的532个县市。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二二一厂离退休职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你知道吗?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上钢社区,就集中居住了80多位“功臣”,这里被称为“两弹一星村”。在上钢新村街道德州路380弄1号党群服务中心内,还有一个“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这80余位二二一厂离退休人员与上钢社区共同创建。

老同志们自发捐赠珍藏多年的历史照片、证书、纪念章等,自费到青海基地征集史料,义务做接待和讲解工作。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留下父母和子女去青海

却被人误以为劳改


“青海湖畔、金银滩上,一片曾经在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地区,拉开了新中国核武器研制历史的一张大幕。”面对十几个参观者,一名老人神态自若地娓娓道来。

他叫许震贵,曾在国营二二一厂工作。他身处的展厅中,四周墙面上挂满了图文资料,玻璃展柜里则陈列了各类工具、服装、文件等真品。



“去的时候我只有20岁,开始参与炸药的研究生产,后来负责核武器的装配总装。”这些往事早已风淡云轻,1992年退役后,许震贵被安置到上钢新村街道。

之后他成了上钢社区阳光讲师团的一员,坚持18年在街道建设的“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义务讲解,向参观者讲述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故事。


“我是1964年进厂,经历了原子弹、氢弹试验和东风三号试验。”许震贵回忆,被调往青海工作时,爱人相随,却不得不留下父母和子女。由于保密要求,工作上不禀父母,下不告子女。

许震贵印象中,厂区周围山头上的积雪一年四季都不融化,风沙很大,“风吹石头跑,眼睛睁不开”,野草长得比人还高。

把国家放在首位,把保密纪律刻进心里。“有关机密,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不问,对外不能透露工作地点和性质,探亲出差不能买直达厂区所在车站的车票……即使在同一个办公室,大家都不知道身边的同事在做什么。”许震贵现在还把“保守国家机密,慎之又慎”的警语记得清清楚楚。

“当时在上海,周围有人误以为我去青海劳改了,背后指指点点,但我也不能解释。”许震贵说。

手握乒乓球大小的中子源

他曾承担试验前夕的“护弹”工作


住在“两弹村”的陶瑞滨已经89岁了,他最难忘的是1964年原子弹试验前夕的“护弹”经历。当时刚刚进厂的陶瑞滨被安排承担中子源的护送工作。在距离装备试爆塔最后一公里时,天黑了。

一个木匣子外方内圆,像个普通的笔筒,里面躺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中子源。作为引起裂变反应的“扳机”,中子源虽然只有乒乓球大小,但对原子弹至关重要。

△ 中间玻璃盒内即为陶瑞滨带回来的“匣”

1964年10月15日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前夜,飞机、大炮、坦克等“效应物”早已在罗布泊准备好。一公里外,“扳机”还在送来核心区的路上。茫茫戈壁,漆黑一片,两个手电筒发出微弱光亮,三个年轻人手挽手,搀成人墙,齐声说着“一、二,一、二”,同步前行。他们脚下是滑沙,要保证中子源安然无恙,每一步必须走稳。走在正中、紧紧抱着中子源的人,就是陶瑞滨。

“在戈壁滩行走,就怕摔,另两名同志一左一右和我手挽手像架着犯人一样,三人边喊口令边走,我手里紧紧拿着乒乓球大小的中子源。”曾经的惊心动魄,陶瑞滨像讲故事一样轻轻诉说。

回忆起那晚,陶瑞滨站了起来,弯起双臂,两手捧成碗状,好像还拿着那个怕震、怕水、怕晒的“宝贝”:“夜行戈壁1000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形容起那晚的天气,陶瑞滨说,“乌云密布,不见星月”。

△科研人员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欢呼

陶瑞滨回忆:“我们住帐篷,吃黑馍,喝河沟里的水,80℃水就烧开了,饭煮不熟,青稞馒头发黏,很难吃,副食是粉丝、土豆和大白菜‘三大样’,穿的是棉猴(长棉大衣)、皮帽和大头鞋‘三大件’,基地有时7月的积雪都有大腿深,年平均气温在零到-3℃,毛衣毛裤不能离身。”

陶瑞滨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221厂工作33年后,从青海回到了上海,住在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陆续回来的,还有他80余名老同事。

在街道,他们成立了一个特别的党支部——“两弹一星”党支部。2020年11月那会儿,支部有28名党员,陶瑞滨年纪最大,在221厂工作最久,最小的一位也已72岁。他们用了近20年,筹建起全国第一个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集了很多当年的老物件,陶瑞滨带回来的“匣”就是镇馆之宝。

“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观者已超16万人次

“政府很支持我们宣讲‘两弹一星’精神。” 支部书记陈福良说,创建之初,展馆只有20多平方米,设施简陋。在浦东新区的支持下搬迁改造,现已扩建成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参观者已超16万人次

最近,“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火”了。6月2日记者采访时,预约的团队观众已排至6月24日。“遇到忙时,我们都是两口子轮番上阵,很多家属都参与讲解工作。”陈福良说。


“我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初中毕业被保送到复旦读预科,后来直升化学系深造,我是靠着助学金和老师同学们的帮助才顺利完成学业的,所以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听到党的召唤,我没有犹豫,主动要求去青海工作……”陈福良讲到自身经历,有青年人问,在那样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他们是怎么坚守几十年的?

这个问题所有老党员都被问到过,他们总会说出“一生情系两弹,死后魂归草原,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誓言,并表示:青春留在那里,不后悔;晚年奉献社会,更有劲。来参观的学生感叹:“爱国主义其实就是这些活生生的老党员,并没有那么遥远和抽象。”

陶瑞滨觉得,年轻人专注的眼神和掌声,是对他们极大的鼓励。“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我们有责任把‘两弹一星’精神传给年轻一代。”

这个党支部是“老先进”

被称为“蘑菇云”党支部


因为支部党员们全部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221厂回沪的退休干部组成,见证了“蘑菇云”的升空,这个党支部被街坊邻里亲切地叫做“蘑菇云”党支部。

当年,他们远离故土,隐姓埋名,在戈壁滩上一待就是几十年。回到浦东以后,他们没有赋闲,而是坚持十多年深入机关、学校、企业、部队等单位宣讲,努力让“两弹一星”的精神传承下去,在浦东是老先进了。

“两弹一星”精神

是一代人的强国梦

也是由信仰迸发出的力量

致敬这些最可爱的人


这一基地对团体和青少年免费开放,需提前预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现场聆听功臣们的讲解哦~
作者:红色之声
选稿:朱雯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