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云”上观展@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馆
乐游上海2021-09-13 10:43:18

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雕塑陈列,1983年在上博中汇大楼的展厅首次向公众展出,在国内率先采用全封闭、全人工照明展示,在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目前中国古代雕塑馆的展厅面积为768平方米,展品120余件,既有工艺雕塑和墓葬雕塑,也有大量的佛教造像。展出的雕塑类文物具有多样化的面貌和风格。

现有展线从战国起,到宋、辽、金结束,时代上是连贯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战国、秦汉部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早期的雕塑——以工艺类雕塑和墓葬雕塑为主,主要展品有战国时期的青铜人形器座、楚地木俑、东汉陶俑等。

●魏晋南北朝和隋代部分: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第一个繁盛期,既有大型石刻佛像,也有精巧的小型金铜佛像。

●唐五代部分:这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鼎盛时期,主要展示了石刻、金铜佛教造像和刻画生动的各类陶俑。

●宋辽金部分: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向世俗性、写实性的方向发展,主要展示有石刻、木雕和金铜铸造的各类造像。

中国古代雕塑馆的开创者,是从艺术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馆藏的古代佛教造像、刻石、木俑和陶俑等文物,因此才有了这样一个雕塑馆。因为疫情的原因,中国古代雕塑馆暂时关闭了。这一次,我们请来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从事中国古代雕塑鉴定与研究工作的师若予老师,带大家“云”逛雕塑馆。

先秦时期,独立意义的雕塑比较少见。常见的是依附于器物之上的动物或人物造型,或是将整个器物做成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算是工艺雕塑。

战国时期的青铜人物器座,相关研究认为可能是灯座。铜人的双手中空合抱于胸前,中空处原插有灯架,上承托盘。灯座和灯架分开铸造铆接而成,便于拆装。

汉代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所以当时的墓葬神道石刻与陪葬俑非常兴盛。特别是东汉时期,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人们也希望将自己现有或期望的富足生活场面搬入地下,于是有了以庄园、田地、仆从、禽畜等为题材的模型或陶俑作为陪葬品。

这件红陶烧制的陶狗,可能出自川渝地区东汉中晚期的墓葬中。陶狗脖颈部位留有合范痕迹,应是先翻模做出部件,再粘接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的修饰与捏塑而成。陶狗双耳竖起,四肢直立,尾巴卷起,非常生动。汉墓中出土的这类陶狗、陶猪、陶牛等,都是很生活化的。

石碑是中国原有的雕刻艺术形式,这件造像碑是把汉代的画像石刻和佛教的雕刻艺术做了一个结合。

北魏王龙生等造像碑的碑首位置,表现的是《维摩诘所说经》中文殊菩萨问疾的故事。其中文殊着菩萨装,维摩诘与其相对而坐,身着士族服饰,做辩论的姿态。

据经中记载,维摩诘是一位古印度的富翁,佛法造诣颇高,他装病在家,等待释迦佛的弟子们登门辩论,众弟子自知辩不过维摩诘,多推辞不去,最后释迦佛派出智慧最胜的文殊,前去探望维摩诘,辩论佛理。

北魏石塔的层数多为单数。在甘肃省博物馆,有一件庄浪出土的北魏五层石塔,保存完好。上博的这件,相当于它的第二层。

有趣的是,从这件雕塑还可以看出:出土石塔节的陇东地区是一个佛教雕塑艺术传播的十字路口。上面既有身穿中国式佛装的佛像,佛衣宽松,褒衣博带;也有受到西域影响的凉州风格的佛像,衣服紧贴身体,菩萨像裸露上身,下身穿裙。

中国式的佛装源自蜀地南朝齐的风格,越过秦岭影响到陇东地区,表现了此地南北方向的交流。而凉州风格佛装受到中亚、新疆风格影响,沿丝路自西向东传入。

在石塔节下方,有一些祥瑞动物:龙、狮子、骆驼和驴子。这些动物在当时被认为是神兽,且多从西域传来。

这是一件源自长江下游地区的南朝齐梁之际的佛教造像,风格接近南京栖霞寺千佛崖的南朝造像。

佛像的肉髻比较高,穿两层袈裟,里面的一件通肩袈裟,在中亚地区的犍陀罗佛像上多有表现,应是源自当地人的着装。但这件通肩袈裟领口低至胸部,表现出南朝的时代特色。

佛像的外层袈裟,为形似南朝士族服饰的“褒衣博带”式样,袈裟和裙裳下摆从佛座上垂下形成“悬裳座”,非常有韵律和美感。

这件唐代菩萨石像,用质地细腻的白色大理石,即汉白玉雕成。古人也把这种像称为“玉像”。

南北朝时期,雕刻白色大理石佛像在今河北曲阳、临漳(邺城)等地非常盛行。隋唐时期受到以上地区的影响,长安地区也雕造这种材质的佛教造像。

这件菩萨像从风格和材质来看,源自长安地区。菩萨脸型圆润,五官刻画精致,身材写实稍显丰腴,显得静谧高贵,是一件盛唐时期的雕塑精品。

这件唐代天王立像,为四天王中的一件。同类的天王像可以在唐代砖塔上看到,通常被镶嵌于前后塔门两侧。

天王像所戴的头盔很有特色,是一个兽头形象。相关研究认为这种兽头可能代表狮子,源自古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披戴的狮皮。在阿富汗出土的犍陀罗造像中,佛的身边就有身披狮皮的护法神。这种戴兽头的形象自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并一直影响到唐代的天王形象。在新疆克孜尔石窟里,能看到类似形象。

但这个兽头也有可能是老虎。唐代吐蕃的风俗是,当战士打胜仗后,赞普会赏赐他们虎皮。在敦煌吐蕃占领时期的壁画上,有身着兽皮的天王像出现。这件唐代天王像,体现了多源文化的交融。

这尊思惟菩萨铜像根据风格判断,是武周时期的,应该受到印度笈多艺术的影响。可能是一组大型群雕中的一部分。

整组群雕的下方,是表现西方净土的莲池,池中生出像树干一样的主干,上面是阿弥陀佛,旁边有观音和大势至两个菩萨。在主干两边伸出近50个侧枝,每个侧枝上有一个小菩萨。这件思惟菩萨可能是其中之一。

宋代彩绘漆金水月观音像,应该是山西地区的。整个面相更像中国人的形象,更加世俗化了。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中唐时期的周昉创造了水月观音的形象。

这是一件大理国的大日遍照佛像,铜鎏金材质,外表涂以红漆,具有典型的大理国佛像特色。像高48厘米,是存世同类造像中尺寸最大的一尊。

佛像着袒露右肩的袈裟,左手于腹前向上施禅定印,右手抚腿施触地印,右臂上戴臂钏,双耳戴耳铛,为初唐自印度传入我国长安的“宝装佛”形象。

四川广元石窟此类佛像有铭文记载作“菩提瑞像”。大理国的大日遍照佛像受到四川此类唐代佛像的影响。佛像内腔铸有大理国盛明二年(公元1163年)造像者张兴明的发愿文题记。

总的来说,上博是从艺术的视角,来理解馆藏的这些佛教造像和陶俑等,并使之成为有形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


选稿:吴怡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