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重走天路看变迁丨僜人脱贫记:从深度贫困村到边境小康村
央视网2021-08-08 16:31:59

西藏林芝察隅县边陲小镇的京都村,这是一个以僜人为主的村庄,曾经是察隅县的深度贫困村。自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短短几年的时间,京都村探索出符合本村实际的精准扶贫新路子,村民们的小康路越走越宽,实现了从深度贫困村到边境小康村的蝶变。

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京都村,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横断山脉过渡地带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海拔只有1500多米,这里气候湿润、植被茂盛、景色宜人。盛夏时节,记者来到京都村,在村口就看到了连成片的猕猴桃树,一个个套着袋的红心果、黄心果挂满枝头,不少村民正在地里忙碌着。

依靠政府帮扶的猕猴桃产业和开车跑运输,达让龙一家人年收入10多万元,和2017年以前的生活相比,可以说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林芝市察隅县是僜人的主要聚居区,在这里生活的僜人有1600多人。

解放前,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原始的生活;西藏民主改革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僜人走出深山,迁居到河谷地带,有了房屋和田地。

脱贫攻坚战的实施,使僜人群众再次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彻底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现在,居住着25户僜人群众的京都村已经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边境小康村,漂亮的村庄、整洁的道路、兴旺的产业,行走在今天的京都村,很难想象就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党委书记 向巴次仁:京都村的话以前20个行政村里面也是最落后,而且是一个喝酒成性的一个村庄。原来(下午)三点过了,我没办法来,都喝醉了,都没一个是站着的,没法干活。

2001年,村民从人多地少、发展空间有限的老村子搬迁来到京都村。

原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京都村村委会主任 阿胖:京都村刚搬过来的时候,整个村是低保户。2015年整个村24户,18户是贫困户。

生活贫困、没有增收渠道和致富门路,这让时任村委会主任的阿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实施,2017年,林芝地区因地制宜启动了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在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针对性地狠抓扶志工作,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这让阿胖看到了希望。

瞅准当地的便利条件,阿胖和妻子在当地政府和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创办起养猪合作社,并且带动十几户村民们参与其中。

原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京都村村委会主任 阿胖: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我们自己也动起来,干起来。国家对我们那么好,继续等靠思想也不行,自己也动,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勇敢地坚强地干起来。

养殖合作社依山而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有山林里不计其数的野猪,让阿胖的心思开始活泛起来。通过放养藏香猪,并与野猪交配繁殖,养殖合作社里多了一个新品种,阿胖给它们取了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名字——“僜香猪”。几年下来,合作社已经出栏200多头“僜香猪”,订单也是源源不断。

雇佣贫困户务工,教贫困户养殖,由贫困户按股分红,“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模式,使合作社成为许多贫困群众撬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仅仅三年时间,全村的建档立卡户就全部脱贫了。

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京都村村民 贾望龙:我挣了三万多,今年我想比去年挣多一点。

原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京都村村委会主任 阿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老百姓今天的幸福。感谢习总书记,非常感谢,带给我们老百姓这么好的一个产业,这么好的一个政策。作为致富带头人,我下一步一定要把村民带好,走上去一起富起来。

如今的京都村,猕猴桃、耙耙柑、养猪、养鸡等多种多样的产业齐头并进,成为群众致富的坚实依托。

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京都村党支部书记 廖泽路:2020年(京都村)的人均年纯收入是19762元,人均现金支配可收入就是16210元。首先要感谢习主席对我们这边西藏同胞们一种特殊的关怀,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政策。


选稿:徐琪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