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上海体育博物馆预约门票抢手,“这是我看到的国内最好的体育博物馆……”
上观新闻2021-07-11 16:59:08
 

 老建筑里的体育风采,南京路上的运动蓝海。 11日,位于南京西路体育大厦的上海体育博物馆正式开馆。从筹建到开馆历时三年,这里将成为“市民公共体育文化空间”,兼具国际视野、体育特色、海派风格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博物馆。

上海体育博物馆的四个主展厅分别为历史之舟、奥运之光、活力之城和未来之窗。全馆展陈面积为1813平方米,包含1200多件展品和500多幅历史图片,每一件藏品背后都凝结着上海体育人的心路历程,讲述着耐人寻味的体育故事。此外还设有主题临展区、VR体验区、多维空间秀,以及各种独具创意的多媒体装置,参观者沉浸其中,能感受到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

从最初的陈列室,到如今的博物馆,筹建的过程中得到了博物馆业内人士、体育人、民间体育爱好者的大力支持。开馆仪式现场,历届上海奥运冠军代表吴敏霞、王励勤、邹市明、乐靖宜、陶璐娜、火亮纷纷通过视频寄语的方式,向上海体育博物馆送来祝福。

跳水奥运冠军火亮向上海体育博物馆捐赠了自己的三枚世界杯、世锦赛金牌。他说:“把金牌放在这么有意义的地方,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体育,喜欢体育,在藏品里阅读体育背后的故事。我考虑今后把奥运会金牌也拿到博物馆展出。”

奥运冠军火亮捐赠了自己的三枚世界杯、世锦赛金牌。

在上海体育博物馆,有很多老体育人捐赠的珍藏多年的宝贝。1933年民国第五届全运会,近代上海著名田径女运动员钱行素连夺女子100米、200米、80米低栏和4×100米接力四项冠军,创四项全国新纪录,被誉为“短跑皇后”。钱行素的儿子陈世和向上海体育博物馆捐赠了母亲的民国第五届全运会奖杯等珍贵藏品。

陈世和告诉记者,自己出身于体育世家,他也曾是上海市一级运动员,“新中国成立时我只有13岁,我现在86岁,我的成长都是在党的培养下。很早以前我就在考虑把这些奖杯捐赠给国家,它们不是个人的收藏,而是应该让市民共享。在博物馆里,可以让国内外友人都可以看到这些藏品,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体育强国的。”

近代上海著名田径女运动员钱行素之子陈世和捐赠了母亲的民国第五届全运会奖杯等珍贵藏品。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侯琨是一位特殊的参观者,他曾到访国内外体育或奥林匹克类博物馆近30家。上海体育馆从筹备到展陈,让他体会到了“用心”二字,“这些藏品虽然不会真的开口说话,但它们在一起讲述的故事,就是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史和奥林匹克的发展史。博物馆不仅是要保管好收藏品,介绍它们背后的历史,最重要的是让人感受到国家、民族和城市的文化,上海体育博物馆绝对做到了。”

老建筑,新手段,藏品介绍的中英文对照等,很多细节让侯琨赞不绝口。他表示,上海体育博物馆将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文化的窗口,“到现在为止,这是我看到的国内最好的体育博物馆……”

2012年5月,上海体育博物馆陈列室正式开放时,只有一个厅,展出面积为440平方米。首展的500多件展品中,有400多件都是借展而来。建设一个真正的上海体育博物馆,成为很多人的共同心愿。经过历任建设者长达9年的积累,目前馆藏达到了4000多件。许多成套的藏品,如历届夏季奥运会的火炬、冬季奥运会的火炬和奥运奖牌、纪念章、海报、吉祥物等等的收集,都是历经数年,在几任博物馆建设者手中接力下完成。

上海体育的历史和城市的历史、中国体育的历史紧密交织在一起,并且从侧面反映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表示,“讲好上海体育的历史故事,讲好百年传承的故事,传承宣扬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体育精神,正是上海体育博物馆建设的初心使命所在。”

博物馆内的VR体验区。

今年5月,中国提出2035年将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市博物馆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世界一流的城市,需要世界一流的博物馆,这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支撑,也是用历史底蕴为时代赋能的文化自信。”

上海体育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是推动上海人文之城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一项为民办实事工程。从开馆当日起,上海体育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开放,采用预约参观方式,免费不免票。参观者可登录“上海体育”政务微信,进入“上海体育博物馆在线服务”小程序进行实名制登记预约参观。

开馆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上午9:30-11:30(11:00停止检票),下午14:00-16:30(16:00停止检票);节假日、其他重要活动等特殊情况将提前公告参观时间。值得一提的是,7月9日,博物馆在线服务小程序正式发布后,10分钟,开馆首日名额全部订完;截至发布当天 15点,7天可预约名额全部订完。

副市长陈群为上海体育博物馆揭牌。

选稿:付杨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