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30年付出只为这30天 本土新品种“沪晶梨18号”上市,长三角已种植上百亩
东方网2021-07-10 11:49:04

东方网记者刘辉7月10日报道:“没想到, 7月初已经有梨上市了。”东方网记者近日走访青浦区果树绿色生产基地发现,历经30年科研攻关的上海本地早熟梨新品种——“沪晶梨18号”,开始小批量的上市售卖。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口感如何,市场反响怎样?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了解。

30年付出只为30

近期上海已经多日高温预警,也表明地产瓜果进入了采摘高峰期。西瓜、水蜜桃、葡萄……都已经出现在市民餐桌。然而,往年7月底8月初才能露脸的地产梨,也按耐不住“激动的情绪”,能够饱含12度的甜味抢占市场。

“只要甜度达到12度,就符合了上市的标准。”市农科院梨树育种与栽培研究员骆军告诉记者。当天,他带着多个品类的梨,向市民介绍着科普知识,并邀请科研人员、市民代表给早熟梨品鉴打分。

在多个品类中,就隐藏着骆军花费30年的科研成果——沪晶梨18号。从个头和颜色来看,如果不加仔细辨认,它与目前市场的常客“翠冠”“早生新水”品种并无太大差别。了解后才知道,它的优势全部藏在了“软实力”方面。

骆军告诉记者,沪晶梨18号”由上海市农科院杂交育成,该品种上市早、品相好,具有“核心小、肉多、皮薄、甜度高”等优点。“早熟梨前后耗费了30年,就为了从8月上旬提前到7月上旬,进步30天!”他在朋友圈写到。

据悉,该品种在2001年配置杂交组合,2007年带土移植至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综合试验站。其中编号为1-5-18的单株,在2010年被选为早熟优株。后陆续在上海金山、青浦、奉贤、松江、崇明示范基地进行区试,各地均表现早熟、果实大、外观美、品质好、适应性较好的优异特性。

在各区都表现优异后,2017年正式被命名为“沪晶梨18号”,并申请了植物新品种权;2019年获得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2019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授权。2020年,“沪晶梨18号”申请上海市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目前该新品种也走出上海,走进长三角的浙江金华、平湖、安徽安庆、合肥、江苏启东等地,面积约100亩。其它地区如北京、湖北也有少量引种。

乡村振兴需要科技+市场

   今年4月,上海全市乡村振兴会议上提出:上海要依托超大城市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更加有效地走科技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之路。

发展都市农业,科技资源是基础,市场效果是方向。因此,即便科技资源到位,也需要梨新品种符合市场需求,才能“甜”到种植户的心眼里。这一点,上海康然合作社理事长朱涛最有发言权。

大学生朱涛本科毕业后2013年回乡创业,从被抛荒的10亩土地开始,如今合作社经营面积达到145亩,主要从事果树种植、蔬菜种植、农产品销售等。

合作社一直以来坚持科技引领,与市农科院林木果树研究所合作成立的“上海市农科院梨树试验示范基地”,基地主要栽有翠冠、早生新水、沪晶梨18号等梨树品种。

2018年开始定植了5亩左右的“沪晶梨18号”,2020年初次挂果时亩产量已超过700公斤,今年更是达到了1300公斤。因为市场反响好,合作社通过嫁接的方法又新增了5亩,明年即可挂果。”朱涛欣喜地告诉记者,新品种还能够让种植户得到更高收益。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沪晶梨18号”亩产量在1300公斤左右,礼盒装12只售价为168元,效益最好;“翠冠”亩产量最高,在1500~2000公斤,但论斤卖,58元/箱共10斤,售价最低。“未来将继续扩大“沪晶梨18号”的种植面积。”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率先采用宽行密株的新型种植方式。这样生产的蜜梨果实个大、汁多、味甜糖度高、品质好和营养丰富,入口香甜馥郁,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加上‘平地造梯田’模式,便于排水并适合机械化操作,更能节省人工、提高亩产。”骆军还告诉记者,“在全市果树完成20%的绿色认证下,这里也通过国家绿色认证,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加健康、天然的优质农产品。”

作者:刘辉
选稿:潘丽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