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百年初心奋斗者 | 为了从未忘却的纪念 华建“红色项目”团队为人民而做建筑
东方网2021-07-05 10:06:26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7月5日报道:82岁的邢同和是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深总建筑师,在近60年的职业生涯中,上海博物馆、金茂大厦、华山医院、外滩风景带、2010年世博会等都留下了邢同和的创作心血。但邢同和说自己最自豪的莫过于红色建筑,而他和华建集团“红色项目”设计团队最新的作品,几乎所有上海人都熟悉,那就是今年6月正式向公众开放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做一个人民建筑师,为人民而做建筑。”邢同和道出了华建“红色项目”设计团队的共鸣,字字掷地有声。

82岁老建筑师爬上脚手架,上千张深化设计图纸刻画初心

“幸运和光荣、责任和奉献。”回忆起得知华建要承接中共一大纪念馆时的心情,邢同和百感交集。从咨询、设计到施工配合、竣工,耗时四年,经历了无数个难忘的日夜。

在一大纪念馆的设计施工过程中,邢同和作为设计总负责人之一,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激情,他回忆了几个难忘的时刻:“一大纪念馆的设计理念围绕着‘源起石库门,走进新时代’展开,建筑整体是砖砌立面,与一大会址和新天地整体风貌一致,对砌砖勾缝的工艺要求很高,在上海几乎就要失传了。我起初有些不放心,坚持爬上脚手架,想看看师傅们做得怎么样。但看到老师傅带领工人们完全按照传统手工艺精工细作时,我放下了心,同时也激动无比,想起了‘革命人永远年轻’的歌词。”

许多关键性的灵感和构思,都在夜晚迸发。邢同和的学生、华建集团建设咨询公司总建筑师肖申君和华建集团都市总院副总建筑师刘智伟说,在半夜接到老师的电话是家常便饭,“邢老是一名有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为后辈树立了榜样。”邢同和保持着绘制手稿的习惯,在一大纪念馆项目中,光扫描出来的手稿就有90多张,学生据此做出的效果图更多,有上百张,深化设计图更是达到上千张。

“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建筑设计师,我要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时刻记住用建筑语言表达初心。”邢同和说。邢同和师从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建筑设计大师陈植,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参与主持、负责设计的建筑与规划有300余项,深耕红色建筑设计30余年,创作了中共一大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纪念地、邓小平纪念馆、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苏维埃纪念馆、陈云故居、宋庆龄纪念馆等等一大批红色建筑精品佳作,也带出了多个红色项目青年团队以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技术精英人才。“红色建筑设计离不开党的引领,每次学习、调研,每次解读方案、深化设计,都要从学习领悟开始。”邢同和对学生们谆谆教诲,他也用实际行动以身作则。

设计团队在纪念碑前默哀,翻阅大量史料传承红色基因

在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保护利用展示及功能拓展项目中,邢同和和刘智伟共同担任项目总负责人。邢同和的表率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刘智伟说:“红色项目的每一次现场调研都是一次红色学习之旅。”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是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核心部分,是一座集烈士关押地、就义地、安葬地于一体的革命历史遗址。长期以来,一直被分割在纪念地主体部分之外,参观者要经过冗长昏暗的地下通道才能进入,严重影响了纪念地的整体性和参观祭扫的庄严性,整体联通与功能拓展是摆在设计团队面前的首要任务。

刘智伟至今仍记得得第一次从陵园地道进入就义地的场景,“眼前的就义坑由于年久失修被水淹没,但是就义坑边上就义树、纪念石碑、以及石碑前带血的镣铐和烈士遗物依然风骨不减,周边松柏低垂矗立,古旧的老桥斑驳破旧,桥下溪水无声,都是在记忆、在哀思革命者坚强不屈和慷慨赴死。”虽然年代久远,但烈士的伟大革命精神长存于场地,激励和感染着每一位踏入就义地的观者。设计团队在纪念碑前长时间地静默哀思,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红色建筑项目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做设计,必须在解决好如何传承和发扬历史文脉和红色基因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大量的学习红色史料。在党组织的引领下,设计团队开始大量地学习和翻阅历史资料,熟悉龙华烈士陵园厚重的革命历史脉络,阅读了如“龙华二十四烈士”的可歌事迹、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与左联五烈士、杨英、澎湃等革命先烈的事迹史料,体会他们伟大革命精神境界。有时为了一颗树的位置、一堆草花的排放,点滴的修改都要带来十几个小时的重新渲染工作量,团队成员毫无怨言。

如今,踏上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塑造的“英雄之路”,沿着傲骨挺立楠木围合的初心“初心大道”,走过方圆结合的“忠魂颂广场”和“斗争与胜利广场”,邂逅鲜花盛开的“追思花海”,整体环境庄严而不悲,让观者体会烈士“向死而生”的大无畏精神。功能拓展后的“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内,悲壮的烈士就义坑,沧桑的烈士就义树,雄浑的龙华墙,厚重的泰山石,革命的悲壮和崇高无处不在。

建党100周年之际,接过邢同和等老一辈建筑师的接力棒,以肖申君、刘智伟等为代表的华建新一代“红色项目”中流砥柱们在思想淬炼和红色传承中成长,用建筑设计作品向革命先辈们致敬。龙华的桃花年年盛开,英雄的传说四方永颂,英雄的精神世代相传!

(图片由华建集团提供)

作者:柏可林
选稿:赵铭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